-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章 地球的物理性质
地球是一个均匀磁化球体,分布特征和棒形磁铁的磁场相似,形成一个偶极子磁场。 (三) 地球的磁性 地磁场的南北两极和地理南北两极并不在一处,而且相距颇远,而且磁轴也不通过地心。 磁偏角:地磁轴和地球自转轴不相重合,交角约 11°(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夹角)。 磁倾角:磁针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罗盘 (四)地热 根据温度分布状况可以分三个层: 常温层(恒温层)地表以下15-30m,温度常年保持不变,等于当地年平均温度。 外热层(变温层)是地球表层,吸收太阳辐射热,其中绝大部分又辐射回空中,地表1-1.5m,具昼夜变化;10-20m具季节变化。 内热层(增温层)常温层以下地球内部,温度随深度而逐渐增加,热量来自放射性元素衰变。 (2)地温深度(地热增温级),即温度每升高1℃所增加的深度。 常温层下,温度随深度而逐渐增加,计量这种增温的大小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 (1)地温梯度(地热增温率),即深度每增加100m时所升高的温度。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温梯度并不相同,与热源和岩石的热导率有关,在同一热源的情况下,热导率小的地区地温梯度较高。 羊八井地热田 长白山温泉 地球又具有塑性: 野外常可看到某些脆性岩石发生复杂的弯曲而未破裂,显然是塑性变性的产物。 (五)地球的弹塑性 地球具有弹性: 地震波能在地球内部传播,证明地球具有弹性,因为地震波是弹性波。 海王星—太阳系中第四大天体(直径上)。直径小于天王星,但质量比它大。 类地行星与类木行星的区别 类地行星 类木行星 行星名称 水星、金星 地球、火星 木星、土星 天王星、海王星 体积 小 大 密度 大 小 卫星 少 多 表面 固体(岩石) 非固体(气体) 主要元素 Fe,Mg,Si,K,Ca Al,Ti,Ni H,He,CH4,水冰 氨冰 (二) 银河系 银河系由1400-1500亿颗恒星组成的庞大系统,比太阳系大1亿倍,直径10万光年, 1光年=65000个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银河系之外还有各种形状的河外星系(约500亿个)组成更为庞大的天体系统--总星系。 1. 日地距离(接收太阳辐射) 2. 公转、自转周期 3. 地球的体积质量 4. 能储存液态水,风化形成土壤 第二节 地球的几何形态 (一)地球的形态、大小 赤道半径:6378.140km 两极半径:6356.755km 平均半径:6371.004km 赤 道 周 长:40075.36km 子午线周长:39940.67km 毛主席了解地球的形态大小吗? 大陆平均高875m,珠穆朗玛峰最高,8848m;海洋平均深3729m,最深为马里亚纳海沟,超过 11000m。 (二)地球的表面形态 1. 陆地地形特征 按照地表起伏及高程,大陆表面可划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洼地、裂谷系等。 ① 山地 海拔>500米,相对高差>200m,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称为山地。海拔500-1000m为低山;1000-3500m为中山;大于3500m为高山,除了个别孤立的火山外,绝大多数山地呈线状延展,称为山脉。 祁连山 落基山脉 内蒙古高原 ② 高原 海拔较高(>500m),地表平坦或略有起伏广阔地区称为高原。 青藏高原 ③ 平原 海拔较低(<200m),相对高差小于50m,地表平坦的广阔地区称为平原。 华北平原 ④ 丘陵 海拔小于500m,相对高差小于200m,地表起伏不大、山峦林立的地区称为丘陵。 ⑤ 盆地 四周高,中部低,外形似盆状的地形。 黔南六硐岩溶盆地 大陆上一些宏伟的线状洼地,许多地质和地球物理证据表明,这些地带是地球表面的巨型裂隙,地壳在这些地方被拉张而裂开,称为裂谷或大陆裂谷系。 ⑥裂谷系 2. 海洋地形特征 大量海洋考察证实,海底同样具有平原、高峻的山脉和深陡的裂谷,而且比大陆 更为宏伟壮观。 ① 大洋中脊 绵延在海底的巨大山脉,两侧较低,中间高,而且中心最高部位常有一条巨大的裂谷。 ② 大洋盆地 大洋盆地是海底的主体,约占海底面积45%,由洋脊两侧向外展布,一般深4000-6000m,大洋盆地比较平坦,略有低缓起伏,分为深海丘陵和深海平原两种单元。 深海丘陵:分布于靠近洋脊的部位,占深海洋底的80-85%。低平的海底有许多馒头状小丘,高50-1000米,宽1-10km,为圆形或椭圆形弯丘,一般认为是火山成因。 深海丘陵向大陆方向逐渐转为平原,即深海平原,表面极平,是固体地球表面最平的地方,表层均为松散沉积物。一般认为,来自大陆的沉积物堆积,而深海丘陵则代表了洋底的本来面目。 此外大洋盆地中散布着孤立的海山及呈链状延伸的山脉(海岭)。 ③ 大陆边缘 海洋边部的浅海,是被海水覆盖的大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