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罗贯中描绘战争刻画人物艺术特色.docVIP

谈罗贯中描绘战争刻画人物艺术特色.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罗贯中描绘战争刻画人物艺术特色

谈罗贯中描绘战争刻画人物艺术特色   摘 要: 本文着重论述了《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人物的战争刻画和人物描写,主要论述了诸葛亮和周瑜在赤壁大战中的表现。 关键词: 赤壁之战 人物 诸葛亮 周瑜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描写战争的绝招,是善于把握人同战争的关系,始终把描写人物当做描写战争的着眼点。他所追求的艺术效果,不是用敌我双方大交兵的热闹场面给予读者暂时的刺激和满足,而是通过人与人、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矛盾冲突的描写,充分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用人物的思想感情和聪明智慧拨动读者的心弦,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赤壁之战,是孙权、刘备和曹操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一场大战。它由曹操兴师南进而引起,以曹操失败而结束。整个故事情节,可以按照战争的进程分为起因、爆发、尾声三个阶段。因为罗贯中以诸葛亮“赴江东”、“居江东”和“离江东”的一系列活动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以诸葛亮的言行为褒贬人物、评判是非的标准,所以这三个部分有详有略,各尽其妙,前后连贯,形神一体,既是一次波澜壮阔的有声有色的战争描写,又是一曲孙刘联合抗曹的胜利凯歌。 罗贯中对赤壁之战起因的描写非常简略。他在第42回写道:曹操统一了北方后,亲自统领精锐之师,誓要扫平江南。他在击溃刘备占领荆州和当阳后,立即写信邀孙权“会猎”江夏。这样就写出了三对相互交错的矛盾:曹操集团同刘备集团之间的矛盾,曹操集团同孙权集团之间的矛盾,以及孙权集团同刘备集团之间的矛盾。在这三对矛盾中,曹操同刘备两个集团之间的矛盾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在这生死攸关的紧急关头,刘备把新任军师诸葛亮找来,共同商量抗曹的办法。诸葛亮在认真分析眼前的危急情势后,明确提出“联孙抗曹”的主张,并且要亲自出使江东,说服孙权集团抗曹。正巧,这时孙权的谋士鲁肃来打听曹操的虚实。于是,诸葛亮便同鲁肃一起赴江东。这就是赤壁之战的起因。这部分情节描写虽然很简略,但是有一种“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它不仅为故事情节的发展造成了新的悬念,而且成功地渲染了大战前夕的紧张气氛,使人清晰地感到一场激烈的大战已势不可免。更加令人叹服的是,作者把诸葛亮所在的刘备集团置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巧妙地使诸葛亮成为引人注目的关键人物。这种独具匠心的艺术安排,便把所有的描写都落到了“写人”的实处。既展示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为战胜强敌而不顾个人安危的可贵精神,又为他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充分显示多方面的才华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小说的第43回到第49回,是“赤壁之战”的中心情节。它紧承战争起因的描写,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大战爆发的曲折过程。这个中心情节可以分成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从诸葛亮赴江东,到孙权集团下定抗曹的决心。它突出描写了诸葛亮在建立抗曹联盟中的地位和作用。诸葛亮是为建立抗曹联盟而来的。然而实现这一目的,却遇到了重重障碍和阻力。首先,曹操对待孙权集团既威胁又拉拢的两面态度,使孙权集团内部出现了“文官主降,武将主战”的矛盾,而孙权本人又有些举棋不定。其次,刘备集团与孙权集团本来有利害冲突,一向素无往来,现在以弱小临危而求人,反被孙权集团中许多人所歧视。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诸葛亮没有退却。对主战的武将,他彬彬有礼,诚心相待。对主降的文官,他刚柔相济,陈情说理。通过激烈的舌战,既批驳了张昭之流的降曹谬论,又维护了刘备集团的尊严。对孙权,他时而反言相激,时而正面疏导,使孙权消除顾虑,下定了抗曹的决心。对周瑜他采用正话反说,寓调侃于规劝之中的妙法,从而使假意称降,一心做大的周瑜不得不吐露了决心抗曹的真心话。诸葛亮因人施策,各个击破,终于促成了刘孙两家共同抗曹的军事同盟。在此过程中,罗贯中还以传神之笔,穿插描写了诸葛亮同哥哥诸葛瑾相见的情节。诸葛亮兄弟三人,此时已天各一方。诸葛瑾是哥哥,身事孙权;诸葛亮是弟弟,辅佐刘备。由于战乱,他们久别难逢。现在诸葛亮来到哥哥身边,作者若不写兄弟相见,或仅写一次会面,则悖于情理,若写其聚晤过多,则又轻重失宜。书中总共写两次接触就恰到好处。然而,罗贯中笔法高明之处,主要还在兄弟对话的内容上。诸葛瑾偶然碰见诸葛亮时,便开口埋怨道:“贤弟既到江东,如何不来见我?”诸葛瑾的“怨”,合乎情理。面对哥哥的“怨”,诸葛亮解释说:“弟既事刘豫州,理宜先公后私。公事未毕,不敢及私。望兄见谅。”言简意重,公私分明,句句生辉。既符合此时此地诸葛亮的身份,又很深刻感人。第二次相见,因为周瑜敬畏诸葛亮之才,派诸葛瑾去劝弟弟归顺江东。诸葛瑾身事孙权,总想有报效立功的机会。而今机会来到眼前,似乎唾手可得,何乐而不为?因此,这次“劝”,也合乎情理。可是,没想到诸葛瑾本想以“私情”来打动诸葛亮,结果诸葛亮却用“大义”折服诸葛瑾,使周瑜的苦心白费。这“一怨”“一劝”,尽管是主要情节的细小插曲,但是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既写出了人与人之间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