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土文物看古代西域饮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出土文物看古代西域饮食

从出土文物看古代西域饮食   “民以食为天”,人类从原始的茹毛饮血,一步步走向现代文明,但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因而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饮食习俗也各具特色。西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及文化因素,造就了其独特的饮食文化习俗,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许多饮食,都有千年的历史。“北方好食面食”的历史由来已久,在唐代阿斯塔那的墓葬中,就曾出土了一枚保存完好的麦穗,说明最晚在唐代,先民就已经种植麦子,它们也为先民提供了最重要食材——面粉。从阿斯塔那出土的大量造型精美的点心,反映了饮食不仅有食用功能,同时也有重要的审美作用。由于其干燥的气候,新疆保存了大量的古代食品及饮食器具,这些珍贵的文物是研究新疆乃至中国古代饮食文化重要的实物资料。 饼子的历史由来已久,据相关资料记载,古代有蒸饼、汤饼、烧饼、髓饼、乳饼等。但是这些饼类与我们现代意义上的饼略有不同。 在古代蒸饼就是面粉发酵蒸制而成的馒头之类,包括由其演变而成的各种带馅包子等;汤饼是汤水中煮食的面食,即今所说的面条、汤饭等;烧饼与我们今天常见的“烧饼”不一样,是一种加馅烤熟的发面饼,和今天我们维吾尔族家庭中的肉馕非常相似,《齐民要术》有关制作烧饼的记载:“作烧饼法:面一斗,羊肉二斤,葱白一合,鼓汁及盐,敷令熟,炙之。面当令起”。髓饼可能就是现在维吾尔人的油馕;添加了乳制品的饼称“乳饼”,这种饼魏晋时期由西域传人中原内地,深受喜爱;西晋人卢谌《祭法》中就已有“夏祠别用乳饼”的记载,《齐民要术》中称其为“截饼”,“截饼纯用乳溲者,入口即碎,脆如凌雪”。烧饼、髓饼、乳饼与现在肉馕、油馕和奶油馕,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古老的食品,一直流传至今,足以窥见当时中原与西域在饮食文化中相互交流的痕迹。 这些样式繁多、异彩纷呈的饼类食品,在吐鲁番考古资料和现在传世至今的食品中有一定的体现,如被称为汤饼的面条,在2500多年前的鄯善县苏贝希墓葬中出土的陶碗中就有发现。1972年文物工作者在阿斯塔那发现了一枚千层饼,该饼子出土时厚1.3厘米,大致呈正方形,层次感非常清晰,出土时已脱水干化。新疆考古工作者还在吐鲁番喀喇和卓墓葬中发现了北朝时期蒸制馒头的陶釜甑,一套两件,下面的釜可用于烧水,上面的甑底部留有透入蒸汽的孔,是做蒸饼的主要炊具。 关于制饼的方法和过程,1960年阿斯塔那336号墓中出土的一组劳动妇女俑,给我们后人做了很好的展示。这些女俑身穿短襦和长裙,头梳高髻。自左至右依次为:一人双手握杵,站立在石臼旁正在用力作舂粮状;一人跽坐,双手捧一簸箕,正在清除粮中的杂质;一人左手扶着上磨盘作添加状,右手把住磨棒,正在磨面粉;最后一人席地而坐,双腿向前平伸,上置面板,双手按擀面杖作擀饼状。其旁置一饼鏊,上画圆形饼,以表示正在进行着烙饼的劳动。四俑的姿势、神态各不相同,加上身旁或手持的劳动工具,鲜明而形象地再现了唐代吐鲁番妇女正在进行制饼的全部过程。 馕是维吾尔族人的主食,维吾尔谚语中有“一日不可无馕”的说法,可见馕在维吾尔族家庭饮食中的地位。很多人认为馕是由波斯传人西域的,其实并非如此,考古资料表明,在新疆3000多年前的墓葬中就有比较原始的馕出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疆考古人员在3000年多前的哈密五堡、2800年前的且末县的扎滚鲁克、2500年前的鄯善县苏贝希以及1800多年前的洛浦县山普拉等地的墓葬中都发现了各种形态的馕,这些馕虽然不一定都是用小麦面粉做原料,在原料的选择上和现在的馕有一定的差异,但足以说明馕在新疆有非常悠久的历史。1973年文物工作者在阿斯塔那191号墓地,发现了一枚唐代小油馕,其直径仅3.9厘米,以小麦为原料,手工捏制,呈圆形,土黄色,其中心薄,边缘厚,表面黏附芝麻,做工细致,经馕坑烘烤而成。馕是生活在新疆地区的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饮食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面食。在吐鲁番地区发现的这件馕文物,不仅说明在唐代时生活在这个地区的人们普遍食用馕,而且它也为我们研究当时人们的饮食构成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饺子和馄饨是我国各族人民都喜欢的两种食物,特别是大年初一吃饺子是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习俗。饺子也有很多叫法,古称“水角”“角子”,唐代称“牢丸”,明代叫“扁食”。饺子这种食品最早出现在北齐,当时称为“馄饨”,颜之推云:“今之馄饨,形如偃月”。1959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饺子,质地为小麦面,形如月牙,长约5厘米、中宽1.5厘米,与史书记载的颇为相同。1959年阿斯塔那唐墓中还出土了小麦面皮包好的馄饨,形似耳朵,长3厘米,宽1.9厘米。馄饨是一种煮熟连汤吃的食品,用很薄的面皮包馅制成。饺子和馄饨在吐鲁番唐墓中出土,是中原汉族饮食在西域备受欢迎的例证。 在唐人看来,饮食并不只为口腹之欲,也不单求以吃饱吃好为原则,讲究吃出花样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