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礼 “三礼” 《周礼》《仪礼》《礼记》 《周礼》 原名《周官》,西汉末年,刘歆将它改名为《周礼》。 这是一部记载周代政治制度的书。 《周礼》的成书: 过去古文经学家认为是周公所作,今文经学家认为是刘歆伪造的。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这是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搜集了周王室的官制以及春秋各国的政治制度,并根据儒家的政治理想加以增减排比而成的汇编。 《周礼》的内容: 记载了三百多种周朝的职官,并对其职责做了介绍,其中也涉及周代的一些典章制度。 全书分六大部分: 《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 《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 《冬官司空》早已佚失,西汉学者将先秦古籍《考工记》补进去。 《周礼》的影响: 对后世政治影响很大(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等) 《仪礼》 《仪礼》就是详细记载古代各种礼仪的书。 先秦只叫《礼》,汉朝时称它为《士礼》、《礼经》,到了晋代才称为《仪礼》。 先秦时期人们所说的“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的《礼》就是《仪礼》。 讲究各种典礼仪式,是儒家的立身之本,也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儒家天生就与政治关系密切,希望通过“礼”来区分人们的贵贱尊卑地位,以此维护社会的有序。 《仪礼》的成书,传说是周公所作,但无根据。《史记》认为它出于孔子之手。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仪礼》成书约在春秋战国时期,不过书中记载的各种典礼仪式,应该在成书以前就存在了。 孔子很注重采集、整理各国礼仪,他把演习礼仪作为自己教学的重要内容。史书记载,即使在游说列国的途中,也坚持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礼仪。 《仪礼》的内容,共17篇 包括《士冠礼》《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聘礼》《觐礼》《丧服》《士丧礼》等。 第一篇士冠礼:古代贵族子弟到了二十岁,特别举行一种加冠典礼。记载了这项礼节的详细经过。 第二篇昏礼:记载男女双方在家长主持下,从纳采到婚后庙见的一系列礼仪。 第三篇士相见礼:记载贵族与贵族第一次交往,带着礼物登门求见和对方回拜的礼节。 第四篇乡饮酒礼:记载古代定期举行的以敬老为中心的酒会仪式。 第五篇乡射礼:记载的是古代定期举行的射箭比赛大会的具体仪节。 第六篇燕礼:记载的是诸侯和他的大臣们举行酒会的详细礼节,酒会上有宫廷艺术家的演奏和歌唱。 第七篇大射礼:记载的是在国君主持下举行的射箭比赛大会的具体仪节,参加比赛大会的人都是各级贵族。 第八篇聘礼:记载的是国君派遣大臣到他国进行礼节性访问的具体细节。 第九篇公食大夫礼:记载的是国君举行宴会招待来访外国大臣的礼节。 第十篇觐礼:记载的是诸侯朝见天子的礼节。 第十一篇丧服:记载的是人们对死去的亲属,根据亲疏远近而在丧服和服期上有种种差别的制度。 第十二篇士丧礼、第十三篇既夕,这两篇记载的是一般贵族从死到埋葬的一系列的详细仪节。 第十四篇士虞礼:记载的是一般贵族埋葬其父母后,回家所举行的安魂礼。 第十五篇特牲馈食礼:记载的是一般贵族定期在家庙中祭祀祖祢的礼节。 第十六篇少牢馈食礼、第十七篇有司彻:这两篇记载的是大夫一级的贵族在家庙中祭祀祖祢的礼节。 《仪礼》的传承: 西汉初年,鲁人高堂生传授《士礼》。至西汉中期,汉宣帝时,以戴德、戴圣、庆普三家所传习的《礼经》立于学官,当时属今文经。 不久在鲁国境内又出现《礼古经》56篇,除有17篇外,还有“逸礼”39篇,但未传下来。今文经传至西汉末,有戴德、戴圣、刘向三个篇次不同的本子。汉末郑玄用刘向之本作注,并记明今古文之异同。今只有此本传下 。 《礼记》 《礼记》是一部儒家关于各种礼仪的论著、杂说汇编,内容庞杂。 “记”可以理解为对《仪礼》进行阐释和补充的笔记、记录。 《礼记》的成书及流传: 先秦时期,儒家学者们在传习《仪礼》的同时,也传授一些有关的参考资料。这些资料可以进一步解释《仪礼》经文、阐发经义,人们称之为“记”。当时这种《记》很多,作者也不只一两个人。至西汉时期,礼学家们也都各自选取一些《记》作为讲授《仪礼》的辅助教材。 这些《记》?流传到东汉中期,只剩下了两种:一种是相传为戴德选辑的?85?篇本的“大戴礼”;另一种是相传为戴圣选辑的?49?篇本,称为“小戴礼”。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并没有记载“小戴礼记”。 东汉学者郑玄为其中的?49?篇本作了注解,从而使它的影响越来越大,由原来从属于《仪礼》?的地位转变为独立成书,人们称它为《礼记》。 最早在史传目录中记载“小戴礼记”的是《隋书·经籍志》。 在唐代,《礼记》更被列为?九经之一,它与《仪礼》、《周礼》鼎足而三,称为“三礼”。 《礼记》的内容: 1、专门解释《仪礼》的。 如《冠义》、《昏义》、乡饮酒义》等篇; 2、杂记丧服、丧事的。 如《檀弓》、《丧大记》、《问?丧》等篇; 3、记述各种礼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