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聊斋志异》 悲剧色彩.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议《聊斋志异》 悲剧色彩

小议《聊斋志异》 悲剧色彩   摘 要: 《聊斋志异》中的悲剧性,多源于时代的创痛和作者的不幸。悲剧性不仅显现在数量颇多的悲剧小说中,也隐现在其余不少结局美好的故事里,呈现出一“显”一“隐”两类不同的悲剧色彩。相较之下,前者更具悲剧效果,后者则胜在余味深长。两者不同的悲剧效果,共同构成了《聊斋》与众不同的悲剧魅力。 关键词: 《聊斋志异》 蒲松龄 悲剧色彩 《聊斋志异》是一部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收录了近500篇小说,题材之广泛,内容之丰富,超乎想象。或描摹情爱纠葛,或披露科举黑暗,或乐道名士风流,或同情百姓疾苦,世间百态,鬼神种种,不一而足。然而在这些主题各异、题材不一的小说中,总萦绕着一种感伤情调,充斥着悲剧色彩,不仅有直接揭露苦难的血淋淋的悲剧,更有众多隐藏在美满结局下的淡淡缺憾。故《聊斋志异遗稿·跋二》中说:“余观其寓意之言,十固八九,何其悲以深也。” 一 《聊斋》的悲剧色彩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时代大环境和作者蒲松龄自身的境遇。外界复杂的矛盾、作者特殊的遭遇,影响着《聊斋》的思想和创作,所以这部作品既是时代矛盾的缩影,又是作者心灵的寄托。 明末清初,一个社会动乱的年代,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清军的烧杀抢掠,连年的自然灾害,导致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直到康熙年间,农业生产才逐步恢复,然而随之而来的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社会经济的矛盾也日益激化。此外,文化思想方面的斗争也很尖锐。在官方程朱理学的统治和八股取士制度的束缚之下,思想发展遭到重重禁锢。虽然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进步思想仍在悄悄蔓延,但由于资本主义因素在清初遭到全面打压,闭关自守的儒家正统思想牢不可破,明末曾盛极一时的市民文学也遇到了挫折。故有人将此总结为一种倒退的现象:“从社会氛围、思想状貌、观念心理到文艺各个领域,都相当清楚地反射出这种倒退性的严重变异。……作为明代新文艺思潮基础的市民文艺不但再没发展,而且还突然萎缩,上层浪漫主义则一变而为感伤文学。……《聊斋志异》则是这一变异的重要杰作。”[1] 除了社会背景之外,蒲松龄本人的遭际也充满了悲情色彩。他经历了家道中落的落寞,屡试不第的失意,大半生穷愁潦倒,看尽现实社会的黑暗和人性世情的不堪。长久以来郁积于心的痛苦、愤懑,正需要一个途径来抒发,饱经沧桑的心灵也正需要一段花妖狐魅的传奇来安慰。他曾写过:“新闻总入鬼狐史,斗酒难消磊块愁”[2],可以看出,对他来说,写作此书只是一种借酒消愁的手段而已。然而这种寄托也仅仅是纸上的发泄,一时快意之后,余下的仍是深沉的悲凉,就如他在《聊斋自志》中所说:“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若此,亦足悲矣!”[3]所以,在《聊斋》故事中,悲伤的基调萦绕不去,“在曲折离奇的鬼狐假想中具有某种感伤意绪”[4]。 二 《聊斋》中有相当多的篇幅直接叙述悲剧,塑造了许多充满悲情色彩的男女主人公,如《窦女》中被欺辱抛弃的窦女、《田七郎》中为报义而献身的田七郎、《商三官》中先报仇后自刭的商三官……主人公的命运往往坎坷艰难,美好生命的毁灭或可贵灵魂的陨落使得这些故事更加沉重。 知识分子的悲剧是蒲松龄对科举制度的有力控诉,满腔悲愤常常跃然笔端,《叶生》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主人公淮阳叶生,虽有冠世之才,却铩羽落榜。遭到打击的叶生“形销骨立,痴若木偶”,后重病不起。除去历来文人骚客普遍的失意之痛,叶生的悲剧还具有某种特殊性。这独特的悲剧在于他过人的痴迷和执着,使他病死而不自知,仍寄心于官场。等他终于衣锦还乡,妻子却惊骇躲避,最终他入室“见灵柩俨然,扑地而灭”。叶生苦苦挣扎的一生,所有的不甘、奋斗、呕心沥血,以及那唾手可得的富贵前程,都归于尘土,消散于一场虚幻之中了。生命的消亡与灵魂的执着,拉扯出这种可悲、可怜,甚至可怕的精神状态,虽然是艺术的想象和夸张,但根源却离不开科举制度对文人精神的极大摧残。沉沦于此的人又何止叶生,“古今痛哭之人”,数都数不尽。因而叶生悲剧的特殊性,最后也只能归结为这种普遍的精神摧残极端化的产物。 社会黑暗,统治腐败带给底层人民的苦难,则要更复杂一些。《促织》中成名的儿子因弄死了蟋蟀而投井,夫妻二人“抢呼欲绝……相对嘿然,不复聊赖”,然而稍后想到没办法交差,成名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最终儿子化身为蟋蟀,成名得以交差。故事的结局虽然写成子精神恢复,成家也因祸得福,富贵满门,“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但如此结局亦不能掩饰这个彻底的悲剧,仅可以视为一种善意的安慰,或是一种讽刺。天子一时兴起的小小玩物,却令寻常百姓受尽折磨,苍苍烝民,命如草芥。而下层人民被夺去的,不仅是不值钱的小命,还有人之为人的尊严、本性。这桩悲剧的复杂在于作者对人性的深入挖掘,在外界极端的压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