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癖-一种现代创作特色.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收集癖-一种现代创作特色

收集癖:一种现代创作特色   在《恋物百科全书》的自序中,李欣频的第一句话就说:“瓦尔特·本雅明体内有个图书馆般地,不惜变卖家产拼命买书,我体内亦感觉到有一座博物馆的需要,这座博物馆虽然空着,但早已分好类别等着我去旅行填满。”就像本雅明在情感上深刻地认同巴罗克和超现实主义一样,李欣频也通过旅行和Shopping来建构自己的个人收藏型录。本雅明就是她的Logo。 当本雅明提出“将事物看成是周围存在的真正方法,是在我们自身空间中想象它们”时,他认为,收藏者就是这样做的。收集于《拱廊街计划》中的笔记和段落的全部,就是对本雅明作为“收藏家”活动的证明。收藏者将一件件物品抽出来,又将它们放在由收藏者自己创造的历史体系或星簇结构中去研究它,使之升华为一部关于时代、地域、产业以及物品的所有者的全部科学知识的百科全书。 本雅明本人始终保持着对于物的忠诚,他喜欢发掘那些无人问津的事物。他从隐晦模糊、受人忽视的德国巴罗克戏剧中发现出现代的感受性;对寓言的兴趣,超现实主义的震撼效果,不连贯的表述,对历史灾难的意识,等等。最吸引他的是微小的事物,他喜爱旧玩具、邮票、带画的明信片、有趣的现实缩微景观。缩微变小是为了便于携带,对于游荡者或难民来说,这是一种理想的拥有物品的形式。本雅明既是一个游荡者,四处漂泊,又是一个收藏家,为物品所累。他总是处在游荡和收藏的激情之中。 就本雅明热衷的“历史垃圾”的研究取向或“拾荒美学”而言,“世俗的启迪”来自于被弃置的物品,这与马拉美和乔伊斯借由调协来加框的想法是有关联的。重要的意义不在于其物质而在于其观念,关键问题不是能指的物质性而是所指的非物质性。本雅明将波德莱尔及巴黎神话的地形学拓展到了隐藏在城市、隐藏在十九世纪内的辩证意象:拱廊街、街道、城市本身和它的遗址;大众,作为人群、作为消费者、作为革命的大众;拱廊街的、商店的、世界博览会的商品;在时尚和广告中的商品新面貌;在全景图、照片、镜子和中产阶级居室的梦幻场景,等等。本雅明笔下的闲逛者经常与密谋者、拾荒者、妓女混为一谈,他是一个没人雇佣的侦探,侦察着他自身也不知名的东西;他是一个最清醒的迷途者,感官麻痹却又异常敏感。他沉浸于商业氛围,既心存抗拒又忘我神迷,被目眩的商店橱窗吸引,但始终与资本主义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他是彻头彻尾的现代人物,但骨子里又拒绝过度的现代化,以游荡拒绝规范化。 摩理斯·杭斯在《物品的奇异生活》中说:收藏的爱好是一种激情的游戏,收藏显得像是性欲发展危机阶段的有力补偿。利特雷对“物品”一词的解说中包括了下列一项:“指激情的原因、主题。比喻用法并特别指:所爱的对象。”这种透过一个物品或一个“物体系”建立的自恋式同谋关系,也在佩雷克的小说《物》中被表述过:所有的一切都朝向把物品当作关系的养料,又把(性的、夫妻的、家庭的、微观社会的)关系当作物品消费的框架。鲍德里亚在《物体系》中指出,收藏迈向文化:“它针对的是分化的物品,这些物品经常又交换价值,因此也是保存、走私、社会仪式和展览的对象和物品——甚至可以是利益的来源。这些物品皆配合着某一计划,虽然彼此互相指涉,它们也在此游戏中,将外在的社会和人际关系包括进来。” 鲍德里亚说,物品便是我们用来悼亡自我的手段——在这个意义上,它扮演了我们自己的死亡,但因为我们拥有了它,这个死亡便以符号运作的方式被超越了。也就是说,收藏是一个和死亡进行的游戏(一个激情),并且以此身份而言,在符号层面上比死亡本身更强。特立斯坦·伯纳说的一个故事,很有趣地说明了这一点:有一个人收藏各种小孩——合法的、非法的、第一次婚姻的、第二次婚姻的、收养的、捡到的、杂种的,不一而足。有一天,他举行了一个庆祝会,把所有的小孩齐聚一堂。一位态度犬儒的朋友当场对他说:“少了一位。”焦虑的收藏者问:“哪一位呢?”他的朋友回答说:“遗腹子。”就冲着这句话,这位激情的人士便使他的妻子怀孕,然后自杀。 好莱坞娱乐圈里也有最“迷恋”小孩子的两位:一是迈克尔·杰克逊,一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这又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收集。迈克尔·杰克逊的官司已有定论,但官司归官司,真相到底如何,其沉淀显露已随杰克逊随风而逝;至于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其对孩童意象的着迷则早已在电影里表白得清清楚楚,从《外星人》到《辛德勒名单》、从《侏罗纪公园》到《人工智能》,小孩子几乎是每出作品的必备演员。他电影里的小孩子,乍看是有待救援的对象,其实,倒过来看,小孩子才是救援者,因为孩童的生命象征着期待的未来,唯有奋不顾身地保护小孩子,人类才可彰显那仅余的卑微善良;也唯有保护了小孩子,人类始有活下去的理由和希望。 香港作家西西早在1960年研究绘画史时就发现,法国现代派画家罗拉、保罗克利都用孩童的画法表现思想,风格介于童年与成人之间,表现出清的风格,活的人物,简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