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旅台女作家张明爱国之情
旅台女作家张明爱国之情 自近代以降,随着报刊业的蓬勃发展,文学与新闻出版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大量的文学作品凭借着报刊的园地走向社会和广大读者,而新闻出版的从业者中也涌现出了众多知名的文学作家,如曹聚仁、夏衍、杨刚、萧乾等等,江苏南通旅居于台北的张明,也是这样一位有成就的记者型女作家。
资深的记者和编辑
张明,1915年生于江苏南通一个破落的大家庭。1933年毕业于当地女子最高学府——南通女子师范,为第十七届毕业生。嗣后任吕四初级小学教员,又曾调到刘海沙小学任教。1936年经老师介绍到淮南煤矿子弟学校任教。1937年抗战爆发后只身离家,随煤矿家属撤退到大后方。以后应聘进入新闻界,先后任贵州《中央日报》采访记者和文艺副刊《前路》编辑,重庆《中央日报》采访记者。其间曾进入中央政治学校新闻事业专修科进修并获毕业。1945年抗战胜利,她复员回到南京,就任上海《申报》驻宁记者。1949年旅台以后,即加盟台湾新生报社,一干就是25年,先后出任采访主任、副总编辑,又曾主编该报的《新生妇女周刊》、《新生副刊》等。同时独资创办《今日妇女》半月刊,并长期主持台湾画刊社的工作。1975年从新生报社退休后,仍任台湾画刊社社长,并主持台新水泥公司“台新新闻奖”。1976年从台湾画刊社退休后,一直在家养病。
长达近四十年的经历,使张明跻身于资深记者的行列。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就曾这样谈论过她:“在写作或记者圈里被称为张大姐的张明,在抗战胜利后,是少有跑政治新闻的记者,可说是女记者的前辈了。”(见林海音《说不尽》,载《剪影话文坛》,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7年版)但是因为两岸睽隔久远,资料难觅,对她的新闻工作实绩无法作具体描述,只能从她给亲友的信函以及自己的回忆文章里,略知一二。如抗战时期,她曾受贵阳《中央日报》之委派,赴重庆采访宋氏三姊妹;国共谈判期间,她又与《中央日报》记者联手采访过美国驻华特使马歇尔将军,等等。曾接受张明采访的女作家谢冰莹,对她印象极佳:“朴素雅致的服装,斯文大方的态度,流利的口才,提出的几个问题,简单扼要,一听她说话的语气和内容,就知道她是个有修养的记者。”谢冰莹还说,读到她“记事详细、文字生动活泼的访问记”后,更对她充满了钦佩之情。(见谢冰莹《我看〈笼中读秒〉》,载《笼中读秒》,台北三民书局1970年版。)
至于她在编辑工作中的成绩,也是有口皆碑的。在贵阳《中央日报》期间,她有幸接文学家谢六逸的班,出任副刊《前路》的主编。这是她初次涉足编辑工作,却由于能够虚心向学,并且热情扶植年轻作者,颇受到各方面的欢迎。王景山(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曾是贵阳国立十四中的高中生,当年因为投稿得到张明的指导和帮助,至今对她感念不已,1993年6月21日,他在台北《中央日报》副刊撰文《五十年前的文字缘》,深情缅怀张明在文学上的“引路之情”。到了台湾以后,张明又长期担任编辑工作,尤其在主编《新生妇女周刊》期间,编发了众多女作家的稿件。同时,她自己还开台湾风气之先,独资创办了台湾第一家妇女杂志《今日妇女》半月刊,为女作家提供发表作品的园地,如知名作家刘枋的第一本散文集《千佛山之恋》(1955年),就是由该社出版的。显而易见,她对台湾女性文学的发展有其独特的贡献。无怪乎台湾的许多女作家如林海音、潘人木、郭晋秀、刘枋、邱七七、徐钟珮等,都与她交往密切,友谊甚笃。
蜚声文坛的散文创作
在台湾文坛,姚葳的散文颇受人关注。著名女作家谢冰莹称誉道:“姚葳的文章,也许由于做记者、编辑锻炼出来的结果,从不无病呻吟,玩弄技巧。她的每篇文章,不论小小的方块也好,长的散文、小说也好,都是言之有物,主题正确,词句简洁流利的。……在作人方面,她是个热心尽责,丝毫不肯马虎的人;在写作方面也如此,她不分昼夜地在努力写稿,改稿,把温暖送给人家,把光明照亮黑暗。”(见谢冰莹《我看〈笼中读秒〉》,载《笼中读秒》)这个“姚葳”,便是张明发表文学作品时所用的笔名。
取名姚葳,乃是为了纪念她的母亲(母亲姓姚)。张明4岁丧父,当时年仅26岁的寡母,面对内外交困、备受欺凌的窘境,却坚持让女孩们接受教育,苦心孤诣地培养她们自强奋斗的意识和本领。母亲那“无比坚强与耐性的意志和圣洁的灵魂”,尤其是那种博大而“温柔的爱”(见张明《我的母亲》,载《姚葳自选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版),对张明的影响极深。当她拿起笔来写作时,她便很自然地对社会人生付以热情的关怀,笔下也不期然地流泻着浓郁而深沉的爱。
她的作品以散文随笔为主,多抒写自己的日常见闻或感想,虽然取材角度不大,却涉及到许多社会大众所关心的问题,诸如家庭生活、妇女地位、教育子女、金钱与爱情、道德情操等,加上她的文笔清新流畅,娓娓动人,因而颇受到读者和文坛的欢迎。当然,她的作品也存在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