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郁达夫.PPT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杜甫登高郁达夫

文章开头作者用什么手法来写对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的手法; 突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文章结尾用了什么手法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它和文章的第一部分有什么样的关系? 对比; 抒发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首尾呼映强化了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秋 景 图 *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 《琵琶行》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并到南洋参加新加坡华侨抗敌委员会、新加坡文化界战时工作团、文化界抗日联合会的工作,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1896─1945)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她是一个弱女子》、《薄奠》、《出奔》、《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七卷)、《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集》和《郁达夫选集》等。 《沉沦》初版封面 郁达夫诗词原稿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在这二三年间,郁达夫的确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郁达夫不同时期的照片 ①北国之秋 “清”、“静”、“悲凉” “想饱尝一尝” ②南国之秋 “慢”、“润”、“淡” “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总起 感受: 向往: 感受: 向往: ①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总括 ②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黄酒 与 白干 稀饭 与 馍馍 鲈鱼 与 大蟹 黄犬 与 骆驼 喻体 比喻 1、清晨作者在院子所见的景象 破屋 碧绿的天色 驯鸽的飞声 一丝 一丝日光 牵牛花的颜色 疏疏落落的秋草 秋院静观: 北国的槐树 碧绿的天色 一丝一丝的日光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蓝色的牵牛花更增添了萧瑟的秋意,营造出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氛围。 “细腻” “清闲” “落寞” “ 落蕊” 2、槐树落蕊而知秋: 3、秋蝉的残声 “衰弱” “残声” “啼唱” 4、秋雨及雨后话秋凉 灰沉沉的天底下 息列索列的雨声 一阵冷风 都市闲人着装举止、 神情声调 5、枣树在秋天里的奇景 淡绿淡黄的颜色 成熟至八九分 清秋佳日 小 院 清 晨 槐 树 落 蕊 秋 蝉 啼 唱 闲 话 秋 雨 秋 果 奇 景 *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