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道家学派的发展及庄子思想
第十講 道家學派的發展及莊子思想 老子之後的三個面向 1.以個人生命為中心,關切自我、自由與本真,如楊朱、莊周 2.以社會政治為中心,演變為君王南面之術,如慎到及稷下學派之人士,韓非書籍中亦有解老、喻老兩篇,加以發揮此一思想 3.老子宇宙論的發展:〈太一生水〉。 〈太一生水〉介紹 1993年10月,湖北省荊門市沙洋區四方鄉郭店村出土了一批戰國楚竹簡,後經荊門市博物館整理,得804枚,計一萬三千餘字。《郭店楚墓竹簡》從內容上來看為先秦學術著作,大體可分為三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為道家著作《老子》甲、乙、丙三組,且丙組包括不見於傳世文獻的《太一生水》。《太一生水》共存竹簡14枚,計300餘字。除《太一生水》外,其餘部分都可在傳世本《老子》中找到對應章節,只是字句有所變動而已。正因為《太一生水》不見於傳世文獻,並且是一篇精緻的宇宙生成論著作,從而引起了學界廣泛而密切的關注 太一生水原文 大一生水。水反輔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大一,是以成地。天地[復相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復相輔也,是以成陰陽。陰陽復相輔也,是以成四時。四時復相輔也,是以成寒熱。寒熱復相輔也,是以成濕燥。濕燥復相輔也,成歲而止。故歲者,濕燥之所生也。濕燥者,寒熱之所生也。寒熱者,[四時之所生也]。四時者,陰陽之所生[也]。陰陽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大一之所生也。是故大一藏於水,行於時。周而又[始],[以己為]萬物母;一缺一盈,以己為萬物經。此天之所不能殺,地之所不能厘,陰陽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謂[道]。 下,土也,而謂之地。上,氣也,而謂之天。道也其字也,請問其名?以道從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長;聖人之從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傷。天地名字並立,故過其方,不思相[當]。[天不足]於西北,其下高以強;地不足於東南,其上[低以弱]。[不足於上]者有餘於下,不足於下者有餘於上。 天道貴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於強,責於[堅],[以輔柔弱]。 〈太一生水〉段落大意 第一段闡述自然天象的生成,它以太一生水為開端,謂水反輔太一而成天,天又反輔太一而成地,天地相輔,又生成神明、陰陽、四時、寒冷、濕燥,將古代宇宙生成論脈絡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第二段闡述了重名思想和自然地理形勢,並以中國的地形地勢來為說明「道」高低強弱相補的特徵作鋪墊。 第三段講道的一個重要特徵是「貴弱」。 「水」與老子思想之關係 老子五千言中,論「水」的有三個段落 : 1.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2.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 ??????? 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 ??????? 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 3.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也,以其無以易之也。 「太一」與老子思想之關係 《莊子?天下》載:「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 (《莊子?天下》成玄英疏:「本,無也;物,有也。用無為妙,道為精;用有為事,物為粗……貪而儲積於心,常不足;知足止分,故清廉虛淡、絕待獨立,而精、神、道無不在;自古有之也。」 ) 「反輔」與老子思想之關係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莊子思想 三種語言的操作:〈天下〉:「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 莊子的「齊物論」: 經驗事物的相對性、不確定性辯證 物旡非彼,物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 經驗知識的人為性、主觀性的判定 狙公賦茅,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 莊子的「道通為一」說 「道」消解經驗事物的分判而確立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旡物不然,旡物不可。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桅憰怪,道通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旡成與毀,復通為一。 「道」藉剝離經驗知識的“不真”而凸顯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莊子的「逍遙遊」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出世追求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