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考古盛事 中外共创辉煌.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音乐考古盛事 中外共创辉煌

音乐考古盛事 中外共创辉煌   12年10月21日,“世界音乐考古大会——第八届国际音乐考古学会研讨会暨第四届东亚音乐考古学会年会”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开幕,会议在苏州和北京两地举办,由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史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共同主办,苏州独墅湖高等教育区管理办公室协办,由中国人民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东亚音乐考古研究所、中国音乐学院等单位共同承办。 开幕式由冯光生先生(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常务副馆长)主持,陈满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副院长)、李伯谦教授(中国首席考古学家、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Iars-Christian Kochl(国际音乐考古学会代表)和Richardo Edichmann(音乐考古学家)、方建军教授(天津音乐学院副院长)、权五圣先生(韩国汉阳大学教授)以及王子初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东亚音乐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音乐史学会名誉会长)先后致辞。李伯谦先生特别指出,音乐考古学已经成为考古学的一个新兴分支,《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的出版,开创了中国音乐考古的新时代! 共有来自二十多个国家、一百三十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共同就中国音乐考古新发现研究、世界各国音乐考古学研究及成果相关报告、音乐考古学的基础理论探讨、曾侯乙墓及日本奈良正仓院古乐器复制与复原研究等议题展开研讨,综述如下。 一、中国乐器研究 (一)打击乐器 编钟、编磬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相关文章各有3篇。《东周钟离国三墓出土编钟研究》(方建军)对17件钟离国墓编钟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探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楚公编钟及有关问题》(高西省)指出,在认定一些西周编钟是否为一套时,应该将音律作为第一标准,其次才是大小、形制、纹样的相同,这为西周许多编钟的编组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大云山汉墓编钟的测音与西汉早期编钟的比较分析》(冯卓慧)将2009年刚刚出土的大云山汉墓编钟作为研究对象,是一篇中国考古新发现方面的力作。《晋侯墓地出土石磬的音乐学研究》(任宏)指出,墓中的82号磬存在出现商音的可能,若此推断为真,则这些晋国的石磬就成为至今所见商音出现最早的珍品。《中国成组玉石璧的音乐声学特征及音乐性能研究》(幸晓峰)探讨了中国成组玉石璧的音乐声学特征,并对其功能有新的阐发。其他研究文章还有《长阳商周青铜猪磬》(杨帆)、《编磬音源音色样本制作设计》(胡壮利)等。 (二)弹拨与吹奏乐器 弹拨乐器的研究文章共有9篇,内容涉及古琴、琵琶、箜篌、筝;吹奏乐器的文章仅有1篇。《中国传统“琴式”发展脉络初探》(李村)以传世的古琴为研究对象,并结合文献记载,对我国传统琴式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探讨。《唐传日本〈五弦琴谱〉调名曲名考》(陈应时)对日本近卫世家祖传的长卷古谱《五弦琴谱》进行了研究,对所载乐曲的调名和曲名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中国及朝鲜(族)箜篌和琵琶的演进和传播的考古学分析》(李辅亨)介绍了箜篌和琵琶在中国和朝鲜的演变轨迹,认为不同的音高偏好决定了中国和朝鲜(族)琵琶及箜篌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的演进和传播。其他研究文章还有《新疆出土箜篌与巴泽雷克古代竖琴的比较研究》(贺志凌)、《八世纪中国琴制作风格的演变》(杨元铮)、《唐代十部伎中的弹筝和搊筝研究》(金宝姬)、《论中国朝鲜族洞箫的始源及音乐》(张翼善)、《牙土嘎与蒙古筝》(安其乐)、《丝韵宛在——从湖北荆州八岭山连心石料厂四号楚墓出土丝弦看传统造弦法》(周旸、吴子婴、吴顺清)、《明清古琴谱中“手势图”的分类与比较》(李美燕)等。 (三)专题研究 尽管曾侯乙墓乐器面世已经三十余载,但其研究热度依然,相关文章共有5篇。《曾侯乙墓中室金石乐悬性质再探——附论春秋战国“礼崩”真相》(秦序、孙琛)对曾侯乙墓中室的金石乐悬的功能和性质进行了考察,并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的实质进行探讨。《曾钟探源及曾侯乙墓音乐考古研究》(黄敬刚)认为西周康王时代随州叶家山所出曾侯谏的青铜器与曾侯乙墓礼乐器是同根同源的关系,是千百年来钟鼎礼乐的精髓传承。《曾侯乙墓出土箎的复制与研究》(王友华)认为曾侯乙墓出土的两支箎并非所谓的“雌雄”二箎,很可能是音乐性能不同且功能有别的雅箎和颂箎。《曾侯乙墓出土应律乐器的音列组合特征——兼谈上层纽钟编列及其与中下层甬钟音列的关系》(李宏锋)认为曾侯乙65件编钟在设计上是完整的,其旋宫实践是以“阴阳旋宫”为基本理念。《论曾侯乙编钟的调音》(程贞一)探讨了曾侯乙编钟的音律问题。 其他的专题研究文章还有6篇。《关于江陵雨台山楚墓的音乐考古学审视》(李幼平)以该墓地出土的音乐文物研究为切入点,将所有音乐文物逐一归置于具体的墓葬之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