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俚人迁入海南岛特殊意义
俚人迁入海南岛特殊意义 隋末唐初,海南岛发生发生了一个重大事件,即大陆俚人集群式迁移海南,其首领就是俚族女英雄冼夫人。
冼夫人是南北朝时期高凉郡人,梁朝高凉太守冯宝之妻。她“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峒,部落十万余家”,对徙居琼州海峡两岸的俚人有很大号召力,仅534—545年中,海南与雷州半岛就有“干余侗俚人归附”,这是上十万人口的集群,在当时是不小的数目。加之冼氏家族受赐隋皇朝,率兵南下海南平定割据势力叛乱,带来相当数量的俚人兵马渡海作战,这支部队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为一支移民大军。更有冯冼家族把家丁奴婢带入本岛,不仅在海南推行起蓄奴制度,更使大批俚人入居于此,带来海南人口结构的变化和数量上的急剧增加。
据专家学者考证,俚人入居,也改变了海南人口的地理分布。他们聚居的地域除岛西北外,还开始指向岛南部和东南部,形成一个除岛东北外的环状地带。至今儋州、临高、澄迈、海口、定安、琼山、崖城等地仍保存着冼夫人庙多座,就是明显的例证。
对于这次迁徙,在地方志上很少见到与此相关的记载,因此人们也有所置疑。我个人认为,海南岛方志最早的是晋代人盖泓所编撰的《珠崖传》,早已散佚。至今能见到最久远的方志是宋代所著,见不到这段历史详尽的记载,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是,散见于各种史籍还有可追寻的踪迹,学者也因此对这段历史做了令人信服的考究。
学者司徒尚纪在其所著《海南岛历史上土地开发研究》一书中,对俚人迁徙海南岛一事做了极为详尽的考据,并对其迁入的规模和影响有如下的论述:
梁大同(534—545年)中,海南儋耳干余峒俚人归附。在今儋县原梁崖州治中和镇有志称唐代建的纪念洗夫人的宁济庙,至今仍保存反映俚人归附的石雕。如果以每峒20户计算,这就是一支二万余户,上十万人口的集群。
儋耳仅海南一隅,没有这么多人口,这其中一部分是从大陆迁来的俚人。因为这里所说“海南儋耳”,其地除了海南本岛,还包括雷州半岛。“海南”一词,直到宋以后才专指本岛。道光年问,《宁济庙洗夫人加封碑记》追述此事,指出冼夫人“自高州以往海南招安千峒”,表示当时海南范围比后来要广大。如果再结合隋末唐初冯洗家族统治海南的情况,就更能说明大陆俚人迁居本岛,不但在南朝末已经发生,而且在隋末唐初,由于以冼氏为首的从大陆到海南俚族大联盟的实现而达到高潮。而迁居的方向,除了岛西北,重点还指向岛南部和东南部,与唐代对这些地区的开发相吻合。
这种推论的主要依据是:(1)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年)赐冼夫人临振县汤沐邑一千五百户,为了接管经略这个最南县治,必须从冼氏在大陆的大本营派遣部分亲信和俚人随迁,不然难以驾驭当地居民。(2)隋亡,冼夫人孙盎“奔还岭表,啸署酋领,有众五万”,冯盎渡海南征,扫荡逃入本岛的高法澄、冼宝彻等地方割据势力。冯盎这支俚人部队,必须要有相当数量的兵马渡海作战,不然无法占有整个海南。这支部队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支移民大军。(3)冯洗家族在海南的统治留下许多俚人移动和分布遗迹。唐初冯盎任高州总管,不但领有粤西高雷各州,还直接控制他亲自占领的崖、儋、振三州,揽取海南军政大权。又据鉴真等宁远河口脱险后,羁旅振州,取道万安州返回大陆时,沿途所见,冯冼子孙奴婢遍布,生活奢华、富甲一方。振州别驾冯祟债(冯洗族人)派兵丁八百沿途护送到崖州。而据《太平广记》载,当时海南的最高军政长官、琼山太守兼五州招讨使韦公干也只有五百名兵丁。冯崇债只不过是区区一个州副长官,拥有兵丁居然在他之上。又冯洗家族在高凉原籍已有蓄奴制度,冯盎封越国公时,“奴婢至万人”。鉴真沿途看到奴婢村村相次,南北要走三日,东西要花五天,这不能不是冯冼族人把蓄奴制度推行到海南的反映。这么多家丁和奴婢,可作为冯冼家族迁移大批俚人入居本岛,经营其世袭领地的旁证。(4)地名左证,冯冼家族统治时间最长的岛西北如儋县,临高一带,俚人语言特征最为明显。如宋人指出:“儋州,……俗呼山岭为黎,人居其间,号日生黎”。粤西许多地区的居民,至今仍称山岭为“黎”,例如海康县,以“黎”字命名的村落就有十三处。又临高县城西北十里毗耶山,“顶有虫、似伏蛇,俚人以虫为毗耶。县西北有毗耶神”,这是俚人在那里栖息留过的语言上的痕迹。(5)铜鼓物证,现在海南陵水、昌江、东方、万宁都出土过广西北流型铜鼓(万宁为文献所记),雷州半岛也有同类型铜鼓发现。北流型铜鼓分布在地域上是联成一片的。根据本岛历史条件和手工业发展水平,西汉以前不会制造铜鼓,以后直到晋代裴渊《广州记》才说:“俚獠铸铜为鼓”,《隋书·地理志》亦有同样记载。而北流型铜鼓流行时问为晋到南朝。只在南朝以后,海峡两岸俚人关系密切,活动往来多,铜鼓或其铸造技术会流传本岛。铜鼓集中区即为俚人分布区,这与冼夫人时代俚人南迁事件是吻台的。
俚人迁徙海南岛之后,对海南历史人文的影响也是有史可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