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公民身份认同和其三种分形
公民身份认同和其三种分形 内容提要公民身份问题已成为跨学科研究的重要议题,大致可划分为制度、心理、行动、教育这相对分离又相互依存的四个维度进行研究。作为20世纪90年代之后勃兴的新维度,公民身份研究的心理认同维度旨在关注个体对于政治共同体之成员地位的主观认知、情感与判断,包括对自我安全、归属、责任、团结、包容或排斥等在心理层面的积极反应。西方学术界主要是在此维度进行公民身份问题的对话与争论。作为该维度的核心概念,公民身份认同进一步划分为合法化构建的、拒斥性的、重新规划的三种类型,三者在理论上相互推进,在实践中相互作用。该维度与类型的划分可以厘清晚近20年来西方学术界泛起的公民身份争论,有效透视西方学术界文化转向的总体状况及其内在动力机制。
关键词公民身份认同合法化建构拒斥性重新规划的公民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D0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4)01-0089-07
公民身份几乎是西方所有哲学社会科学都可以讨论起来的议题,真正成为跨越现代学科划分的基础性概念,催生出“公民回归”①或进入“公民身份时代”,②以此为专题的出版物,汗牛充栋。③那么,如何把握当代西方学术界多如牛毛的相关文献?如何厘清由此衍生的诸多讨论及其间关系呢?已经高度专业化和精细化的西方学者不在乎这个问题,他们专注于推出新产品来参与学术市场的竞争,而中国学者在对任何西洋概念进行本土化之前,都不得不重视该问题,否则就犯“食洋不化”之症。然而,限于篇幅,本文无意描绘西方公民身份研究的全部图景,仅提供一种理解该议题的思路和框架,阐释其中一部分相对独立的公民身份认同主题,并深入归纳其内在的三种类型及其间关系。这可以为进一步综述公民身份议题的其他内容提供参照,为整体理解当今时代的公民身份研究铺垫基础。
一、公民身份认同的析出
我们可以把公民身份研究的基本主题大致划分为相对分离又相互依存的四个领域,即公民身份制度、公民身份心理、公民身份行动与公民身份教育,虽然法学家提出“政治的、法律的、心理的、社会的四种维度涵盖了公民身份基本规范和积极意义的完整外延”,④但政治与法律维度往往可以合成为一个制度维度,而需要补充的是教育维度。从制度维度来看,公民身份是一项界分“我们/他们”秩序边界、Kratochwil, F., “Citizenship: On the Border of Order,” Alternatives, vol.19, no.4, 1994, p.485.规定“我是谁”和“我们是谁”的“社会闭合制度”,Brubaker, R., “Citizenship and Nationhood in France and German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p.23.附加福利、居住权等诸多权益的正式法律制度与非正式的秩序结构,无不限制着公民身份的行动能力与范围;如Kim, Keechang, Aliens in Medieval Law: the Origins of Modern Citizenship,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Smith, Roger M., Stories of Peoplehood: the Politics and Morals of Political Membership,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从心理维度来看,公民身份就是一种观念意识,包括政治伦理、公民美德与责任、集体心理与记忆、身份认同等方面,当代主要政治理论家如哈贝马斯、沃尔泽、墨菲、爱丽丝·杨都专题讨论这个维度或卷入到相关争论中,对公民身份制度与教育加以理性认识,提升公民身份行动的空间与能力;从行动维度来看,公民身份是一种得以动员个体或群体进行社会抗争的行动与资源,包括公民身份的参与、民主、抗争等方面,直接推进了公民身份的制度变迁与观念变化;如Tilly, Charles(ed.), Citizenship, Identity and Social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Engin F. Isin, “Citizenship in Flux: the Figure of the Activist Citizen,” Subjectivity, vol.29, 2009, pp.367-388.从教育维度来看,公民身份是政治共同体通过学校教育,进行意识形态宣传、政治合法化与维持政治心理结构稳定的标准手段,维系着个体与政治共同体正当关系的常规统治策略,也是培养共同体成员政治责任、政治认知和政治社会化一种主要途径,但也可能是社会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