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文城乡关系理论和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探索.docVIP

马克思主文城乡关系理论和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探索.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马克思主文城乡关系理论和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探索

马克思主文城乡关系理论和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探索   摘要: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认为,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依次经历城乡依存、城乡分离、城乡融合三个阶段,这是中国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和开展城乡发展一体化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新中国的城乡发展带有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国内理论界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进行了长期探索;在中央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方针指导下,国内各地区开展了积极探索,形成了诸多富有创新精神和推广价值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雏形。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国探索 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4)02-022-06 一、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包含丰富的城乡关系理论,这是中国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和开展城乡发展一体化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马克思高度重视城乡关系问题,在《哲学的贫困》中,他认为城乡关系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环节,“城乡关系一改变,整个社会也跟着改变”。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在工业革命时期,当时工业革命所引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了城乡分离与对立问题。在这一思想背景下,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证了城乡分离和对立的历史必然性,并提出了由城乡对立向城乡融合转变的途径。在此指导下,列宁和斯大林进一步论述了城乡分离的必然性,并对如何消除城乡对立进行了探索。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认为,城乡关系演进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变革,由此带动城乡关系不断演进;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城乡关系要依次经历城乡依存、城乡分离、城乡融合三个阶段(见图1)。 第一阶段:农村孕育城市,城乡互相依存。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城乡关系演进也概莫能外。旧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很低,人类的生产活动以流动性采集、狩猎为主,居无定所;到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从采集与狩猎活动中分离出来,人们选择水源丰富、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的地域从事农业生产,从而出现了原始的农业村落,农业生产活动主要在村庄周围的土地上进行;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农业和畜牧业所提供的剩余粮食和劳动力不断增加,社会协作关系日益紧密,从而出现了城镇。由此可见,农村是城市的摇篮,农村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诞生。但在工业革命以前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城市化总体上呈现低水平扩张的相对稳定状态,城乡之间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 第二阶段:工业革命推动城乡分离,导致城乡对立。工业革命于18世纪中期首先在英国爆发,工业化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加快了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这一方面“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另一方面使城乡关系由依存转向分离和对立,城市统治农村、“农村从属于城市”的格局最终形成。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社会分工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深入论证了城乡分离的必然性,认为城乡分离和对立是工商业劳动与农业劳动分工的必然结果,“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分离。可以说,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对立运动”。列宁进一步论证了城乡分离的必然性,认为这是“商业财富”优于“土地财富”的必然产物,“城市比乡村占优势(无论在经济、政治、精神以及其他一切方面)是有了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的一切国家(包括俄国在内)的共同的必然的现象,只有感伤的浪漫主义者才会为这种现象悲痛”。由此可见,相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而言,城乡分离和对立是历史的进步。 第三阶段:城乡逐渐融合,最终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城乡分离和对立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城乡关系由对立向融合转变。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为解决城乡之间严重的分离与对立问题,最先进的国家应该“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在思想史上,恩格斯首次提出了“城乡融合”的命题,他认为通过城乡融合可以消除工人和农民之间的阶级对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根据领导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斯大林科学而准确地把“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作为消除城乡对立、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标志。从城乡对立走向城乡融合,进而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城乡发展一体化理论的科学概括。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认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一种新型和谐的城乡关系,它建立在社会分工和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是城乡关系演进的高级阶段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对中国在新时期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了重要指导。 二、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理论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城乡发展带有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这对“三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