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村学生进城-不寻常教育迁徙
农村学生进城:不寻常教育迁徙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在教育领域出现一种现象:大量农村学生进城,导致城区学校人满为患,城乡边远学校门庭冷落。为此,记者进行了走访与调查。
春季学期刚开学,家长们就开始为学生下学期的上学事操心了,尤其是那些面临升学的学生家长们,让孩子在哪里上学,选择哪所学校,无疑成了他们最揪心的问题。
“为了能够让孩子在城里上初中,我开春就着手准备了。”一名张姓学生家长说,选择各方面条件都相对优越的学校,是无数家长的共同心愿。
张先生的话代表了众多农村家长。据陇南市武都区教育局的相关资料显示,2006年,武都区有农村学校553所,学生10.87万人,2012年全区农村学校减少到314所,在校学生减少到97658人,农村千人以上学校由原来的20所降至9所。与此同时,城区学校人数却快速增长,从2006年的1.2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2.1万人,城区学校平均学生人数在1400人以上。
武都区教育局基教股靳老师介绍说,这几年农村学生进城上学的速度太快了,给城区学校造成了很大的办学压力,农村学校的学生规模在不断萎缩,100人以下的学校数在不断增多,大量空壳学校出现。
据不完全统计,武都城区学校每年新增农转非居民子女和农民工子女都在800人以上。
学生为何进城
武都区教育局教研室张明科主任接受采访时说,大量农村学生进城上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外出务工人员子女随父母进城人数增加、农村住户向城市转移、家长盲目跟风等多种因素。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经济宽裕了,把娃娃送进城读书,也是家长的一种追求”。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原因,才会形成城区学校资源紧缺、农村学校不断萎缩的连锁反应。
武都深圳中学是“5·12”灾后重建时由深圳帮扶援建的一所新学校。2009年学校建成后,成了紧急分流城区学校就学压力的主阵地,当然也很快吸引了大批农民工子女和农村进城择校学生,几年时间就从最初的10个教学班扩展到56个教学班,学生达到了2784人。
“城里学校教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城里的生活条件也好,娃娃们上学,在各方面都比较舒适。”陈会成是武都区郭河乡陈家山村的一位学生家长,他告诉记者,邻村有一所小学,是新修建的,三层教学楼,院子很漂亮,6位老师都是当地人,但已没有了学生。他说,周围几个村的学生都转到了城里或者镇里的学校上学了,老师也被调到了中心小学。他的孩子今年刚好七岁,他也想把孩子送到城里上小学,“反正都得离家寄宿上学,还不如干脆直接送进城里学校。”陈会成说,把娃娃送到城里上学,在他们老家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有些庄子里的人认为,孩子不到城里学校上学是很没面子的事。”
陈会成所说的学校叫八海山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乡村小学,位于大山深处的一座山岗上。2006年,学校还有300多人,目前只剩下一栋空空的教学楼矗立在安静的院子里。
“转学就像传染病一样,一个班只要有一位学生转学,接下来就会接二连三地转走。”家在八海山当地的李老师说道,“也并不是我们老师教得不好,原因谁也不知道。”
陈会成前年就把孩子送进了城里的一家民办幼儿园,他在武都城区一家建筑工地当木工。“别人是为了打工才带孩子进城上学,我是为了陪孩子上学才进城打工的,只要娃娃的学习好了,我们苦点、累点不算什么,再说在城里打工毕竟要比家里种地强啊!”陈会成说,孩子上小学了,他就打算把妻子也叫到城里来,自己可以多挣点钱。
为了陪孩子上学,他们放弃家乡的土地和庄稼,背负着沉重的经济负担,选择陪读务工。在武都区,像陈会成这样的事例较为普遍,让孩子进城读书是家长最大的心愿。
调查中,记者发现,即使在最贫困的山区,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追求也很高,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渴望十分迫切。
“家里就那么一个娃娃,说啥也不能让他们荒废了。”一位枫相乡的学生家长说道,枫相乡是武都区最偏远的乡镇,前几年中心小学学生还有150人左右,目前只有33人。
“全乡适龄儿童总数为700多人,除了一部分学生在几所完小就读外,其他的基本都在武都城区和周边乡镇的学校就读。”原任校长刘玉和说。
村民尹向东告诉记者,儿子去年上初中,他没有就近选择乡里的九年制学校,而是送到了离家较远的洛塘镇中学就读。他说,洛塘中学的教学质量和条件都比较好,“如果家里经济好点的话,我还想把娃儿送到城里学校去。”
一位农村中学校长认为,催生大量农村学生进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随着大量农民工外出务工,农民收入不断增高,老百姓对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
石满义家住武都区佛崖乡,一家六口,父母都刚过50岁,身体还很健壮,6岁的儿子在城里一家民办幼儿园上学,妻子则带着2岁的女儿租了间房子陪读。石满义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