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混凝土连续梁桥文宇计算书
1 概 述
1.1 水文地质条件简述
1.1.1 地形、地貌
桥位处两岸为不对称丘陵台地,东岸地势较高,高程介于53~67m,除电化厂、色织染厂外,多为菜地、水田和水塘,无防洪堤,沿江有7m宽的板竹路;西岸系河流淤积带,筑有防洪大堤,堤顶高程约为41m,大堤外为宽阔平坦的一级阶地,高程介于31~33m,主要为农田、菜地和水塘,沿江有少量民房。桥位处河床常水位水面宽约770m,枯水位水面宽约550m,堤到堤宽约950m。河床由西向东逐渐加深,主河槽靠东侧,河床高程介于21~27m。
1.1.2 工程地质情况
桥位周边地势较为平坦,区内不良地质现象主要为淤泥质土和表层软土,埋藏深度一般为0.3~1.2m;砂卵石层中局部含泥量较高,且多处于稍密状态,胶结性较差。河西岸自上而下依次为种植土、亚粘土、粉细砂、卵石土、强、微风化砂层泥质砂层;河东岸自上而下依次为种植土、亚粘土、砾砂、强、微风化泥质砂岩;河床表面覆盖卵石土,较薄,以下为强、微风泥质砂层。
1.2 设计依据及标准
1.2.1 设计标准
设计等级:一级公路,60km/h;
设计荷载:公路一级;
桥面宽度:全桥总宽13m,3.5*2m(行车道)+ 0.5*2m(防护栏杆)+2.00m(中央分隔带)+1.5*2(右侧路肩);
平曲线半径:无平曲线;
竖曲线半径:无竖曲线,横坡为1.5%;
1.2.2 主要技术标准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徐岳;
《桥梁工程》范立础。
1.2.3 主要材料:
1.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主梁采用50号混凝土;基桩采用25号混凝土;其余构件采用30号混凝土;
2.预应力钢 绞线:采用符合ASTM A416-92a的低松弛高强钢绞线。单根钢绞线直径为15.24mm,截面积为139mm,标准强度=1860Mpa,弹性模量E=1.95×10MPa;
3.普通钢筋:Ⅰ、Ⅱ级钢筋采用符合GB13013-91和GB1499-98的规定,直径≥12mm者均采用Ⅱ级(20MnSi)热轧螺纹钢,直径<12mm者均采用Ⅰ级(A3)热轧圆钢筋;
4.钢板:采用符合GB700-88规定的Q235钢板;
5.锚具:预制箱梁采用OVM型锚具及其配套设备;箱梁接头顶板束采用BM15型锚具及其配套设备;
6.预应力管道:采用预埋波纹管成型;
7.支座:采用GJ2和GJ2F4系列橡胶支座;
8.伸缩缝:采用毛勒伸缩缝;
9.焊缝:对于A3钢采用T420型焊条,20MnSi钢采用T500型焊条。
1.2.4 桥面铺装:
采用8cm厚沥青混凝土。
1.2.5 施工方式:
移动支架逐孔现浇施工。
1.2.6 支座强迫位移:
支座强迫位移:边支座下沉0.5cm。
1.2.7 温度影响:
主梁上、下缘温差5℃。
1.3 桥型及纵、横断面设计
1.3.1桥型布置及孔径划分
为缩短工期,提高行车的舒适性,并考虑经济要求和施工条件综合分析比较各类桥型后最终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总跨径为112.8m,分四跨(25.65+30.75+30.75+25.65),采用移动支架逐孔现浇施工,接头设在弯矩较小的部位(L/5处),本桥边跨接头设在离桥墩6.5m处,中夸设在里桥墩7.0m处。
图1-1 桥跨布置简图(单位:cm)
1.3.2截面型式及截面尺寸拟定
1.截面形式及梁高
本设计采用单箱双室截面。研究表明与单箱双室相比,由于采用了三道腹板,桥面板的正弯矩减少70%左右,负弯矩减少50%,布置钢筋也较方便。
梁高采用等高度截面形式,梁高为1.50m,高跨比为H/L=1.5/30.75=1/20.5。
2.翼缘板悬臂长度
本设计桥面宽为13m,拟采用纵向预应力,每侧翼缘板悬臂长度取3.5 m,悬臂端部取20 cm,根部取50 cm。
3.顶板和底板
顶板和底板是结构承受正负弯矩的主要部位.
本设计支点处顶板和底板取40 cm,跨中处顶板和底板取20 cm.
4.腹板
主要用来承受结构的弯曲剪应力和扭转剪应力所引起的主拉应力。
跨中腹板取40 cm,支点腹板取50 cm,在连接面处厚度渐变。
5.横隔板
每跨设置5道横隔板。支座处设置一道130 cm的横隔板,用来承受较大的支承反力。连接处设置一道40 cm的横隔板,用来分布较大的锚下应力,跨中也设置一道40 cm的横隔板,以改善横向弯矩的影响。
6.承托
承托可以提高截面的抗扭刚度和抗弯刚度,减少扭转应力和畸变应力,同时也为不止钢束提供方便,腹板和底板相接处设置20cm×20cm的承托,腹板和顶板相接处在跨中设置40cm×30cm的承托,在支点处设置20cm×20cm的承托。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