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媒介软技术——电报编码语言.doc

十九世纪媒介软技术——电报编码语言.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十九世纪媒介软技术——电报编码语言

十九世纪媒介软技术——电报编码语言摘 要:电报语言的编码是第一类撰写的机器人工语言,是符号传播的新阶段,是现代传媒技术变革的重要成果之一。电报编码框架并非一蹴而就,它是随着电报机设计从探索期到创立期的近100年中逐渐完善并形成。电报编码初期阶段经历了从自然信息码、三进制编码以及二进制编码的转变,它的形成过程是熵编码技术的萌芽期。 关键词:媒介革命;电报语言;二进制码 中图分类号:TN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12-0108-03 一、引 言 十九世纪是媒介发生大变革的时代,但除了电报机、电话机、传真机等制造业意义上的“硬”变革之外,另一个潜伏着的直到二十世纪其意义才开始发酵膨胀并对社会产生巨大深刻催化作用的媒介“软”变革是电报编码的诞生。它是今天数字媒体用以传输信息所用语言的起源,也是它使得符号传播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并带来新的传播意义。鉴于国内媒介史的研究对这方面内容罕有涉及,本文特作梳理。 牛津大学版七卷本《技术史》中,“电报”条目的撰者G·R·M·加特勒认为,“按照电报工作的基本原理,可以很方便地用三个标题把1750年~1850年间提出的各种电报方式分类如下:(a)利用静电的电报(b)电化学电报(c)电磁电报。[1]”但如果结合电报编码来看的话,还可以分为自然信息码(字母信息直接显示,不做编码)电报、三进制编码(人工语言编码与数字编码)电报和二进制编码(人工语言编码)电报。这种分类,有助于发掘电报技术掀起的新一轮媒介革命的“软”“硬”两重意义。 电报编码语言的出现是伴随着电报机制作技术的探索过程而诞生的。信息编码虽然可以上溯到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Polybius,公元前203~公元前120)发明的用数字表示字母的5×5棋盘密语,但电报语言的编码却比电报机的构思还要晚一点。1753年,当时的大众刊物《苏格兰人杂志》(Scots Magazine)刊登了一篇署名为查理·马歇尔(Charles Marshall)的文章,在这篇名为“An Expeditions Method of Conveying Intelligence”的文中构思了利用静电原理制作设备以传递信息。但查理在文章中要使用26根导线分别连接26个字母,没有提到信息的编码处理。按照这个构思,一条信息无论长短,中间没有句读,单词挨着单词,字母连着字母,缺乏可读性。这是电报语言的自然信息码阶段。 二、三进制编码方式的出现 马歇尔的构思提出之后陆陆续续有人提出了类似的构想并付诸了实践,但直到静电电报进入实际的试验阶段,才开始有人想到应该对字母信息进行编码以简化发送方式。当然,对于电报编码的初期探索,许多人首先还是参考了波利比乌斯的思路,把0~9十个数字去掉“量”的描述意义,只当成单纯的“指向符号”来建立数字编码与字母的一一映射,实现“用尽可能少的元素描述尽可能多的意义”。 观察电报机试验的纵向顺序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最初对电报语言进行编码的意图是在想要提高电报信息显示效率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洛蒙德(M.Lomond)于1787年10月在巴黎演示了他的静电电报试验品。在这个作品当中,设备接收端使用通草球作为字母的信号指示标志。根据试验模型的设计,带上电荷的导线会排斥另一头连接着的通草球,通草球会发生晃动,以此“位移”来作为视觉传递信号或通过晃动敲响小铃铛产生声音传递信号。但洛蒙德比起查理·马歇尔文章中的构思,有两个显著而且重要的改进: 1.用单根传送导线替换多条字母信号线; 2.更重要的是,用数字对字母进行预先标识。 这样的改进,使得即使是今天看来很粗陋的设计,但其信号因为只能通过一根导线传递而必须进行事先的编码转换,促成了信息传播朝着“体”“用”分离的方向进展。因此这个试验,除了设备的演示意义之外,在编码的产生上,起着初始化的探索意义。 这之后对于“电”所可能产生的传播功能的探索如雨后春笋般发生着,但无论是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冯·泽墨林(S.T.von Soemmering)于1809年展示的伏打电池电报机所使用的氢气气泡语言,还是1818年弗朗西斯·罗纳兹(Francis Ronalds)设计的钟表表盘和指针显示方式,在电报语言的编写上都没有突破性进展。他们的试验更多意义上是对电理论的实际应用探索。 直到1829年希林(Baron Schilling,1786~1837)根据电线圈产生的弱磁作用对磁针吸引从而产生偏转的现象,设计了通过6对黑白键连接6根线控制6根磁针的电报在俄国圣彼得堡展示后,电报的符号传播方式才有了新的改变。希林的电报语言为磁针偏转方向组合,同时他是第一位利用了磁针“静止,︱”作为信息信号之一的科学家(这一点与莫尔斯的“火花间歇”同出一辙。),每根针有“黑,◆”“白,◇”“静止,︱”三种表达状态,“黑”“白”信号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