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震后受灾群体心理需求应急避难设施情感化设计.doc

基于震后受灾群体心理需求应急避难设施情感化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震后受灾群体心理需求应急避难设施情感化设计

基于震后受灾群体心理需求应急避难设施情感化设计   摘 要: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我国及日本震后受灾群体心理需求相关研究成果,将情感化设计理念应用到震后应急避难设施设计之中,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设施的设计提供一个新的设计思路,并引起相关人员对震后受灾群体的心理需求和应急避难设施设计的重视。 关键词:受灾群体,心理需求,避难设施,情感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地震属于强破坏性自然灾害,并且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连锁性强、防御难度较大等特点,以及由于地球的不可入性、地震韵律的复杂性、地震发生的小概率性导致地震预报的准确实施[基金项目:城市公共空间应急避难设施设计研究(项目编号:11YJCZH243)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作者简介:王媛媛(1981-),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陕西 西安 710055 赵锋(1974-),男,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055 王晖(1988-),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陕西 西安 710055]具有很大的困难。因此震后的避难、救援对于降低地震所带来的损失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应急救援物资运输的速度大大增加,但是受道路损坏、气候异常等因素制约,在各地建立完善的应急避难体系成为直接、有效地降低地震灾害所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必要途径。 然而,地震后人们不仅仅要面对自己身体损伤、亲人的死亡或伤残、房屋的毁坏及财产的损失等, 而且要面临巨大的心灵创伤,若不能置身于安全的地方、得不到来自社会的帮助、没有关于地震的正确信息, 都会加重其心理压力。因此,我们在构建科学的应急避难体系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人员的心理因素,应急避难设施的设计上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尽量兼顾人员的心理需求,将情感化设计理念引入到应急避难设施的设计中来,就是为了解决目前应急避难设施设计重功能、轻需求的不足。 1震后受灾群体心理需求分析 地震后,人们的生活规律在瞬间被打断,受灾群体从第一反应到适应这一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心理行为反应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为了对震后不同阶段人们的心理行为需求进行分析,本文把这一过程分为震后初期、震后中期和震后后期三个阶段进行分析。 1.1 震后初期人的心理行为需求: 地震初期定义为震后第一天。我们首先看一下地震时人们第一反应行为。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日本学者对受灾群体心理状况做了详细调查,获得了受灾群体基本需求的大部分统计数据,下表是地震时人们第一反应行为调查数据(表1) 可见,在地震发生后,三分之一的人“什么都没有做”,人们在突发自然灾害面前的反应首先是茫然不知所措、恐惧,之后在求生本能支配下人们开始进入逃生及互救阶段。在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中,大多数生还者是被当地民众而非后来赶到的专业救援人员从废墟中救出的。可见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如果有有效地救援设备进行救援,将大大减少人员的伤亡。 在另一项研究中,日本学者将调研时间分为五段,针对受灾者最关注的31个项目做了统计分析,得出受灾群体需求随时间变化而发生的变化[2]。 表2:灾民担心的事情随着时间的变化(前三位) 可见,在地震初期,受灾群体的首要需求更趋向于心理以及信息需求,如余震的情况、家人的安危等情况,然后才是生存条件以及对于水和食品等生存必需物资的需要。 1.2 震后中期人的心理行为需求: 震后第二天、第三天,政府及社会的救援工作陆续展开,人们一方面继续担心余震、亲人的安危等信息及进行互救,另一方面人们逐渐从震后的恐惧中反应过来,开始选择自己的应急避难方式,这一过程符合人们在突发灾难下应急避难的一般心理行为特征。1993年日本学者室崎益辉在对日本避难行为心理特性的研究中[3],对应急避难行为心理特性总结如下: 1)归巢性:返回家中与家人一起避难的心理 2)向光性:向明亮的地方避难的心理 3)向开放性:与向光性类似,向往开阔的地方避难的心理 4)理性安全指向型:考虑安全、选择一条符合安全路径的心理 5)从众性:选择追随多数人避难方向避难的心理 可见,人们对避难场所设施的选择上,归巢性、向光性、向开放型、安全性等心理需求特征是显著的。 1.3 震后后期人的心理行为需求: 地震发生三天后,黄金救援时期已过,亲人生还希望渺茫,亲人的死亡、伤残、房屋的毁坏等现实状况逐渐清晰的呈现在人们面前。对亲人的思念、对以往生活的怀念、对重建的期望等情绪逐渐占据人们的心理。研究发现,地震后的创伤应激障碍(PTSD)是普遍存在。因此地震后,人们具有对心理疏导的普遍需求,实际调研的结果亦是如此。 2情感设计理念概述 这里的情感设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