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聪师-知识分子坚守和追寻.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宏聪师-知识分子坚守和追寻

宏聪师:知识分子坚守和追寻   恩师吴宏聪先生去世周年日近,我想念他,心里总有写点什么,以作纪念的冲动。但摊开稿纸,多年的求学、求教、相处、相知,一时竟不知从哪里讲起。 这也许就是“人之常情”吧。走得近了,接触多了,反而不知道如何叙说一个人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眼中的宏聪师】 我是上世纪60年代进入中大中文系读书的,那是一个时代氛围、政治氛围、学术氛围都大不同于现今的年代。宏聪师那时担任系副主任之职,兼教我们年级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课。其时,系主任为学界权威、民主人士商承祚先生,老师实际上统领着全系的行政事务,忙得不亦乐乎。说实话,那时他可能对我还没什么印象呢。但作为师者,他的教学极受欢迎。在课堂上他充分显示了毕业于西南联大的学术功底和过人的口才,我至今记得老师讲授《阿Q正传》,说到阿Q、小D和吴妈的“相互关系”时,那种眉飞色舞、令全场为之雀跃的风采。同学们都笑出了眼泪,他自己也笑出了眼泪。当时我想,我这辈子有老师一半的口才和敏捷的思维,于愿足矣。 然而,那时偌大的中国,已容不下一张小小的书桌。“教育革命”风云涌起,政治运动、下乡劳动一个接一个。宏聪师作为系领导,看得出他也在左支右绌,穷于应付。可每当下乡“誓师”出发,由宏聪师上台讲话时,他总会以自己特有的风度和风趣,去努力化解周遭凝重的空气和令人窒息的氛围,让师生们感到重压下的某种轻松。故此,一旦看到由他来作动员,礼堂里便会自然而然地爆发出期待的掌声和阵阵骚动——师生们喜欢听他说话,而不想听那些刻板的大道理。现在回想起来,他尽管必须勉力执行某些东西,必须认真去做自己认可或未必认可的一些事,他也尚无法从路线、方针上悟出什么,但他何尝不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在作着艰难的挣扎呢。 中大是广东“文革”的重灾区,上了辈分的老教授,哪个不挨批斗——在礼堂、在教室、在惺亭。运动初期,宏聪师也未能例外,但相比之下,他受到的冲击还不算大:关于他的大字报并不多,即使有,个中材料也未伤“筋骨”,更没有为他开专门的批斗会,而且,好像“两大派”都没怎么打扰他。我和我周围的同学认为,是老师的“知识分子气”、达观明智的待人处事方式(他从不在派别斗争中“瞎掺和”)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得以躲过一劫。在那个疯狂的年月,要整起一个人来,理由还不好找吗。有道是:“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看看那些平日里的“狠角色”,在运动中有几个能得幸免?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改革开放让中国和中国的教育得到了解放,宏聪师也和中山大学的广大教工一起获得新生。他担任了中大中文系主任,并招收“中国现代文学史专业”研究生,我有幸于1979年秋季考取了他的硕士研究生。宏聪师意气风发,精力充沛,掌管着一所名校的一个大系,带领着一个导师组和几个研究生,不知疲倦地工作,仿佛在拼命补偿失去的时光,而他的才华和特长也因此得到充分施展。 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中文系是中大也是国内的名系,当时有商老、容庚老、王起老、黄海老等一批名家,这“几老”有“中大橱窗”之称。系里中青年教师亦不乏佼佼者,他们均处于上升期、爆发期,一个比一个厉害,而宏聪师负起“双肩挑”之责,把这批“老、中、青”才俊之士“打理”得妥妥贴贴,让他们的潜能尽可能得到释放,在教书育人、学术科研上不断做出佳绩(而不是去“内耗”)。这一点,宏聪师有十分独特的建树。 放眼域内,有学术造诣、有学术建树、受学生欢迎、受同行追捧的专家学者教授不可谓不多(这正是所谓“千军易得”),但其中一些人,一旦兼上行政职务,往往力不从心或居心不正,要么埋头实验室,置行政工作于不顾;要么以权谋私,据有学术资源以自肥。当下高等教育之所以备受诟病,除了许多做法违背了教育自身的规律之外,校、院、系一级缺乏具有献身精神的领军人物不能不说是一大原因。故近日不少院校的院长、校长向全社会公开表态要做专职的院长、校长,不作旁骛。我由此想到,宏聪师也许还不能说是学术上卓有建树的学者,但是,他作为学者中的领头人,作为某个知识群体的领军人物,为这个群体的成就耗尽精力和心血,甘为“人梯”,竭力把同侪和弟子推上群峰,这种高尚品德、重要贡献,是无论如何抹煞不了的。拿到今天,这样做的人简直是“稀有动物”。而当下,尤其在校园里,缺少的正是这种把自己的一生无保留地奉献出来的人(这正是所谓“一将难求”)——当然,他们还必须有宏聪师的人格魅力、凝聚力和知人之明。 【宏聪师与我及《同舟共进》】 2004年秋冬之交,我被广东省政协聘任《同舟共进》杂志总编辑。其时,宏聪师已不在任上。12月下旬,师生俩在省政协礼堂举办的“纪念丘逢甲诞辰140周年研讨会”上不期而遇。老师以他一贯的风趣惊讶地问:“你怎么在政协干上了?是什么风把你吹到这儿来的?”我说我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误打误撞来到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