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件作者杨永顺第17章节.ppt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件作者杨永顺第17章节.ppt

  1.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目的:使移动式压注模加料器中心应与模具中心重合,以使模具承受均衡的压力。 常用定位方式: (1)销钉定位 在加料器下端底面装上2~3个销钉,工作时将其对准上模板上的定位孔插入即可。 特点:方便操作。 定位孔内可能进入塑 料,必须定期清理。 3.加料器的定位 图17-7加料器的销钉定位 1-销钉2-加料器 3-上模板 17.3.1 加料器设计 (2)外形定位 1)在上模板装上两个销钉,工作时将加料器与两个销钉接触,即可使加料器与主流道同心。 2)在上模板上平面加工一台阶,使之与加料器外径配合。 3.加料器的定位 a)外形销钉定位 b)外形台阶定位图17-8加料器的外形定位法 1-加料器2-上模板3-销钉 17.3.1 加料器设计 (3)内形定位 在上模板上加工一圆形凸台,与加料器下端采用H9/f9配合。 特点:定位效果最好; 可防止塑料从加料器下端溢出。 3.加料器的定位 图17-9加料器的内形定位法 1-加料器 2-上模板 17.3.1 加料器设计 (1)移动式模具用柱塞 用于普通液压机的移动式压注模。如图a。 (2)固定式模具用柱塞 用于普通液压机的固定式压注模。如图b。 (3)专用压机的柱塞 柱塞用螺纹与液压机的液压缸柱塞连接,如图c、d。 图17-10 压柱的结构 1.常用柱塞结构 17.3.2 柱塞设计 在柱塞头部做出拉料槽,以便从加料器中拉出余料。 图a用于直径较小的压柱, 图b用于直径大于75mm的压柱。 图17-1 1柱塞的拉料槽结构 2.拉料槽结构 17.3.2 柱塞设计 柱塞高度应比加料器的高度小0.5~1mm。 在底部转角处两者应有0.3~0.5mm的储料间隙; 加料器与上模座板定位凸台的配合高度之差为0~0.1mm。 图17-12 加料腔与柱塞的配合 17.3.3 加料器与柱塞的配合 简图 D d d1 h H 100 30±0.2 35±0.2 40±0.2 120 40±0.2 40±0.2 表17-2 加料器的推荐尺寸(mm) 17.3.3 加料器与柱塞的配合 表17-3 柱塞的推荐尺寸(mm) 简图 D d d1 h H 100 20 120 25 17.3.3 加料器与柱塞的配合 热固性塑料压注成型,要求熔体在浇注系统中流动时应进一步塑化和提高温度,并以最佳的流动状态进入型腔,因此有时还需要在流道中安置加热器。压注模浇注系统如图17-13所示。 图17-13压注模浇注系统 1-主流道2-反料槽3-浇口 4-分流道5-推杆6-型腔 结构形式: 17.3.4 浇注系统设计 1.主流道设计 正圆锥形主流道: 应用最广泛。 用于多型腔压注模时,为了开模时能自动拉出,它和注射成型一样常采用拉料杆; 设计要点: 图17-14 压注模主流道 a)正圆锥主流道 17.3.4 浇注系统设计 1.主流道设计 倒锥形主流道 开模时主流道凝料与塑件分离,并借助柱塞端面的拉料槽将其拉出,该形式操作较麻烦; 设计要点: 图17-14 压注模主流道 b)倒锥形主流道 17.3.4 浇注系统设计 1.主流道设计 分流锥形主流道 用于塑件较大或型芯分布远离模具中心的情况。 当型腔沿圆周分布时,分流锥采用圆锥形; 当型腔呈两排并列分布时,分流锥可采用矩形棱台状,流道宽度一般取1~1.5mm。 设计要点: 图17-14 压注模主流道 c)分流锥形主流道 17.3.4 浇注系统设计 2.分流道设计 分流道的长度应尽量短,一般为主流道大端直径的1~1.5倍; 最好开设在分型面上模腔一侧; 截面形状常取梯形。 设计要点: 图17-15 压注模梯形截面分流道 17.3.4 浇注系统设计 3.浇口设计 (1)浇口位置的确定: ①便于去除流道凝料; ②避免冲击小型芯; ③有利于均匀充模; ④对齿轮类塑件应避免损及齿形; ⑤应有利于排气及补缩; ⑥薄壁圆管、圆筒形件可沿切线方向进料,有利于充模及避免熔接痕。 设计要点: 17.3.4 浇注系统设计 可参考流量法或体积法经验公式计算,梯形截面浇口尺寸也可根据表17-4确定,还需要通过试模后进行修正。 1)流量计算法。要求在10~30s内填满型腔: A=0.356KG (17-6) 式中,A是浇口截面积(mm2); G是塑件重量(g); K是材料系数,对木粉填料取1,纤维填料取1.5~2.5。 3.浇口设计 (2)浇口尺寸的确定: 设计要点: 17.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带头大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