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当西方遇见东方——明清传教士(上).doc

当西方遇见东方——明清传教士(上).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当西方遇见东方——明清传教士(上)

当西方遇见东方——明清传教士(上)   基督教在中国有1300多年的传教史。唐代“景教”传入华夏;元代“也里可温”(又名“十字教”)在中土盛极一时;明代中叶,随大航海时代来临,基督教重获来华传教契机。然而,前3次传教均偃旗息鼓。直至晚清,传教士与船坚炮利的殖民者一道,最终叩响了中华帝国的大门。 明末传教活动 欧洲冒险家扬帆远航、游历世界的地理大发现时代,东方明帝国的万历、天启两位皇帝却龟缩于深宫之中,醉迷黄老道学。旌旗飘扬的西方商船早已在中国东南沿海大门口游弋,明廷以“闭关锁国”为名,严禁西人擅自登岸。难以泯灭宣教意志的传教士凭借执著信念,开始在亚洲各国布施传道。1552年,葡萄牙传教士在日本传教斩获新功。与此同时,西班牙人沙勿略满怀信心地谋划在华传教。令人叹惋的是,沙勿略最终只登临了珠江三角洲西南面的上川岛。此岛距大陆触手可及,神父却只能望洋兴叹。不久,沙勿略罹患疾症,含恨离世。翌年,葡萄牙人贿赂明朝地方官员攫取澳门居住权,传教士便有了在华传教的基地。 1555年,一名叫巴莱多的神父为赎回葡萄牙水手与基督徒出狱,在广州停留两个多月。期间,巴莱多与广州名仕公开激辩,竟遭唾面恶语。1565年,巴莱多在澳门逗留两年后,一名叫培莱思的神父再入广州城。培莱思向广东布政司衙门递送中葡双语书函,请求中国政府允许他驻穗传教。传教士受布政使礼遇,茶歇闲话间,布政使问其是否精通汉语,培莱思直言不会,布政使抚须笑言:“那请您先做学生,学习我们的中国话以后再做我们的老师,给我们讲解你们的教义。”培莱思遂作罢。不过,返抵澳门后,培莱思创立了中国第一所耶稣会院,精心培养适合在华传教的神父,这便是享誉一时的圣保禄学院。培养熟稔汉语、通晓中华文化的神父,与耶稣会印度传教团视察员范礼安的想法不谋而合。范礼安未雨绸缪,行前留书指示,要求在华神父应勤学汉语,通晓中华礼教,为有朝一日在华传教蓄势待发。范礼安返回印度教区后,劝言有能力的神父前往澳门传教,这当中便有我们熟知的罗明坚与利玛窦等人。 1579年,罗明坚飘洋过海抵达澳门。遵照范礼安嘱托,罗明坚潜心研学汉语及中国文化,并拜一位中国画家为师。罗明坚经过刻苦研习,很快便掌握了1万多个汉字,并能够熟练阅读、写作及进行口语交流。1581年,罗明坚3次跟随葡萄牙商人进出广州城,颇得广州海道官员赏识,应允其在广州留宿,被粤人尊为“有中国文学修养的神父及老师”。1583年,罗明坚与利玛窦再次进入广州。凭借熟练的汉语和自鸣钟、三棱镜、金币等西洋器物,罗明坚打动了两广总督陈瑞,获得了传教士在中国内地的第一个居留地,即广东肇庆的天宁寺。为了入乡随俗,罗明坚与随行的巴范济神父仿照佛教僧人剃度刮须,这种主动融入中华文化的态度博得中国官员好感。继任两广总督的郭应聘甚至应准他“拨地建寺筑舍”的请求,向往来广州、澳门的传教士颁发“路照”准予通行。从此,传教士在内地可以合法地建立教堂,进行传教活动。罗明坚缜密考察沿海地貌,绘制详细地图,首次在欧洲出版了《中国地图集》。他还与利玛窦合作将儒学经典《四书》译成拉丁文,在罗马公开刊印。他还编纂了第一部中文版双语字典,即《葡华辞典》。 利玛窦在罗明坚之后抵达中国。利玛窦深知士大夫是中华帝国统治阶层的中流砥柱,为有助于传教,他广泛结交高级别官员,步入上层社交圈。与其交往甚密的有担任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的徐光启,太仆寺少卿李之藻和监察御史杨廷筠,这3人入教授洗,世称“圣教三柱石”。其余诸如内阁首辅沈一贯、吏部尚书李戴、礼部尚书冯琦、刑部尚书萧大亨等人虽未入教,但亦与利玛窦交往频繁。利玛窦不仅与朝廷重臣保持友善关系,还广结地方贤达文仕,如常熟籍名仕瞿太素,南昌籍名仕、著名理学家章潢,泉州籍名仕、泰州学派宗师李贽等。 对利玛窦而言,最大的幸事莫过于觐见中国皇帝。1601年1月,利玛窦献上的16件西洋奇珍异宝,尤其是自鸣钟与西洋琴,令万历皇帝爱不释手。由于宫中无人调试,传教士受宣定期进宫修缮。为给皇帝演奏西洋琴,利玛窦仿天主教赞美歌作曲8首,并填写中文歌词,编印《西琴八曲》。为此,利玛窦颇受万历皇帝宠幸,遂准其长期居留京城,并每4个月领俸银一次。利玛窦的最大功绩莫过于与徐光启合作编译了《几何原本》以及绘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幅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将西洋先进的天文、地理、算术等知识传授给士大夫。1608年,利玛窦着手撰写新著《基督教远征中国史》,但并未成书,其于两年后患隐疾在北京逝世,并成为第一个经皇帝允准在中国安葬的外国人。多年后,利玛窦所遗存札记被寓居北京的金尼阁神父发现,并整理成书带回欧洲。据传,金尼阁神父首次将《诗经》译成西语,他还穿着汉服出入欧洲贵族举办的各种社交场合,借以宣扬利玛窦及其他传教士在华传教的功绩,使得西方社会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大批年轻传教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