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平之城、立体之城、历史之城、未来之城
水平之城、立体之城、历史之城、未来之城 在上海延安高架旁、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边上有一截马路,“老成都北路”,得名于1995年成都路高架的建造。南北高架下,成都路截弯取直、径连上重庆路,原先这段真正的成都北路就便冠上“老”的名头,与延安路南侧的成都南路遥遥相望,却都跟车流滚滚的高架通衢无关了。
我一直也是这么比附着理解北京旧鼓楼大街的,年前却在侯仁之1949年完成的利物浦大学博士论文《北平历史地理》(An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Peiping)里得到了不一样的解答:
在积水潭东北岸建钟楼,以确定大城的几何中心,并于稍南建鼓楼。
……如今,北平城北仍然有钟楼和鼓楼,现存的钟鼓楼建于1420年,比元代钟鼓楼位置稍偏东。
大半个世纪前的博士论文在今天的普通读者眼中仍有无穷的新意。
参看书中所附汗八里(即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的两张平面设计图才得知旧鼓楼大街的意义所在,其正是连接北京城前世今生的历史孓遗。
元大都四四方方,其正中心是钟楼,不消说,钟鼓楼一线也是皇城的中轴线与整个汗八里的中轴线。
而明清的北京城,不仅宫墙东移,导致皇城中轴线随之东移,新建起的钟鼓楼一线也不再是整个北京城真正的中轴线,仅仅是皇宫的中轴线。当然,规划者也可以避开积水潭的开阔水面,在湖东岸修建自皇城北门至钟鼓楼之间的通衢大道了。这条大道,也就是现在的地安门外大街,位于这条街上、积水潭入口处的桥,正是因侯仁之《从莲花池到后门桥》曝得大名的万宁桥。
这么看来,走在旧鼓楼大街,岂非正是走在北京城的前世今生上?“走在地安门外,没有人不动真情!”元大都于我来说,从未消失。
城市的多种面向像被叠合进四维空间,既消逝亦永恒,当然,也可能既是过去也是未来。香港作家董启章在他的《地图集》中有如下阐想:
在一八八九年的维多利亚城地图中,我们可以看见城市的发展已经颇具规模。街道网络已经由上环、中环、下环组成的中心地带向外延展,西至坚尼地城,东至铜锣湾,南面向山坡上太平山一带扩建,而北面则把海岸线向海港推移。从远距离看,这幅单色街道图就像一张发黄的攀援状植物生态素描。
图中最令我注目和沉思的,是城北海旁一带的虚线拟画部分。如果我们接纳巴特在《明室》中提出的照片阅读方法的话,那我也不排除在地图的阅读中,我们的目光也常常会被某些不能名状的刺点(punctum)所戳中。于我来说,沿岸的虚线就是一种刺点。对地图拥有最低限度的认识的人也会知道,这些虚线代表的是将要进行的填海工程,也即是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这原是虚线这符号最肤浅而不足为奇的含义。但它却同时为地图语言的文法加添了一层复杂性,即除了一种永恒现在时式的宣示之外(也就是向读者反复重申:这就是一八八九年当下的维多利亚城),它亦同时具备了未来时式的指向(也就是:未来的维多利亚城将是这样)。而这两个时式最终又难免同时被包含在过去的时间中,令人不能不自觉到时式(tense)和时间(time)之间的差异。在这差异中,我们窥见城市的虚构性(fictionality)。
Plan,除了是平面图,也是规划,是未来形态的现在构想。一方面它是未曾存在的,是虚的;另一方面它却又是正在构思和将要建成的。所以plan也就是虚构之一种,而虚构的本义也不脱设计和蓝图的绘画。虚构不等同于毫无方向的无中生有。在一八八九年的地图上,维多利亚城北面沿岸的道路为海旁大道(the praya)。在一九零三填海工程完成之后,此大道改名为德辅道,而新的海旁大道则称为干诺道。德辅道和干诺道也是在独特的意义下被虚构出来的街道。推而广之,维多利亚城也可以说是一个被虚构出来的城市。它是不断地于地图上用虚线勾画出来的,永远结合着现在时式、未来时式和过去时间的城市。如果你拿一八四零年代和一九九六年的维多利亚地图做比较,你必会惊讶地发现,这个城市的虚构程度,可以媲美最天马行空的小说。而且,虚线还一直在发展,像个永远写不完的故事。
虚构(fiction),是维多利亚城,乃至所有城市的本质;而城市的地图,亦必然是一部自我扩充、修改、掩饰、推翻的小说。
——董启章《地图集》“维多利亚之虚构一八八九”
最初的城市聚落的展开,受迫于地形所限,只能像裙边一样憋仄于山海之间,狭长而曲折,正是这个细长的街区形成了维多利亚城的最初形态。今日来看,现在的城市也只是稍微扩大了南北向周长,不过东西向却极大地延伸。
与海岸线平行的很长的东西向道路,在近水的填海垦地上是笔直的大路,而在较低的斜坡上的道路则弯弯曲曲,构成维多利亚城的中枢神经,为首尾相连的狭长的定居点提供了全局性的联系,其最初的一条便是皇后大道,道路两旁的房屋后面,不是山即是海。在海与山脚之间的南北向街道则很短并且不规则,大都只有步行的距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