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算公路简支转连续箱梁桥梁工程张拉力
简算公路简支转连续箱梁桥梁工程张拉力
摘要:张拉是预应力箱梁施工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箱梁最终达到设计承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从预制梁张拉及梁体架设后进行的顶板负弯矩张拉两个阶段对张拉预应力筋所施加的应力和要达到的伸长值做了详细的计算说明,为张拉工作提供技术依据。
关键词:公路箱梁 张拉 计算
本桥为凤城市二龙工业园区内一规划景观路,该桥上跨沈丹铁路,桥位处沈丹线里程为K195+615.64(凤凰城~张家堡区间),公路里程K3+140.862,交角63°。本桥布置为5孔标准跨径30m的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墩台与道路中线交角60°。桥梁起点里程K3+030.683,终点里程K3+187.739,全长157.056m。桥墩采用桩柱式结构,每排墩设计为7根,桩柱连接处增设系梁,桥墩桩基Φ=1.6m,长度为20m~31m间,墩柱Φ=1.4m,柱高为9.0m~11.5m间。桥台采用桩基、承台和肋板结构形式,桥台桩基Φ=1.2m,长度为22m~23m间,肋板高为6.5m~8m间。30m跨小箱梁全桥设计共60片,采用预制架设后进行顶板负弯矩张拉由简支转连续,施工完成后全桥共一联,在0#和5#台设置120型伸缩缝。桥梁总宽38.5m,其中行车道32m,两侧人行道各2.75m,两侧防撞墙各0.5m。
1 主梁预应力筋控制力计算
1.1 计算依据
①设计图纸。锚下控制应力为0.75fpk=0.75×1860MPa=1395MPa。
张拉程序:0——初应力(0.2σcon)——σcon——锚固。
②《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③《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1.2 理论计算
1.2.1 张拉力计算公式:F=(δ×Ag×n×1)÷(1000×b)×a。
式中:F——预应力盘的张拉力KN。δ——锚下控制应力MPa。Ag——每根预应力筋的截面积mm2。n——同时张拉预应力筋的根数。b——超张拉系数,不超张拉的为1.0。a——摩阻及损耗系数。
1.2.2 计算张拉力。①初张拉:中跨梁编号为N1、N2、N3、N4钢束,边跨梁编号为N3、N4钢束,每束4根,锚下张拉力F1为:F1=(279×139×4)÷1000×1.01=156.7KN
边跨梁编号为N1、N2钢束,每束5根,锚下张拉力F2为:F2=(279×139×5)÷1000×1.01=195.8KN
②终张拉:中跨梁编号为N1、N2、N3、N4钢束,边跨梁编号为N3、N4钢束,每束4根,锚下张拉力F1为:
F1=(1395×139×4)÷1000×1.01=783.4KN
边跨梁编号为N1、N2钢束,每束4根,锚下张拉力F2为:F2=(1395×139×5)÷1000×1.01=979.2KN
1.2.3 理论伸长值计算公式:ΔL=(F×L)÷(Ap×Ep)
式中:F—锚下张拉力(N)
L—预应力筋的长度(mm)
Ap—(每束)预应力筋的截面面积(mm2)
Ep—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N/mm2)
终张拉总伸长值:
ΔL中N1=(783.4×103×29360)÷(139×4×1.95×105)=212.1mm
ΔL中N2=(783.4×103×29391)÷(139×4×1.95×105)=212.4mm
ΔL中N3=(783.4×103×29423)÷(139×4×1.95×105)=212.6mm
ΔL中N4=(783.4×103×29164)÷(139×4×1.95×105)=210.7mm
ΔL边N1=(979.2×103×29485)÷(139×5×1.95×105)=213.0mm
ΔL边N2=(979.2×103×29495)÷(139×5×1.95×105)=213.1mm
ΔL边N3=(783.4×103×29505)÷(139×4×1.95×105)=213.2mm
ΔL边N4=(783.4×103×29351)÷(139×4×1.95×105)=212.1mm
1.2.4 根据千斤顶和压力表校核结果得出回归方程:
千斤顶(1)与压力表(8316):
P=0.0507616×F-0.252284
千斤顶(1)与压力表(8367):
P=0.0513695×F+0.609406
千斤顶(0823)与压力表(8409):
P=0.0519828×F-0.060749
千斤顶(0823)与压力表(8416):
P=0.0511125×F+0.775573
各千斤顶与各规格预应力筋对应压力表读数表
2 顶板预应力筋控制力计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