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口服避孕药和临床2
口服避孕药: 从基础到临床 口服避孕药的早期开发 20世纪初已发现妊娠黄体可以阻止其后的排卵 1921年Haberlandt将卵巢移植到雌性兔子可造成数月不孕,因此提出卵巢的提取物可能作为避孕药。 1941年美国化学家Russell Marker从墨西哥薯蓣属植物中提取的薯蓣皂作为性激素原料,由CarL Djerassi和其同事于1950年合成了炔诺酮 口服避孕药的早期开发 1953年,George Pincus(“避孕药之父”)等动物试验发现,炔诺酮可以抑制兔的排卵,于是他们决定将异炔诺酮和炔诺酮开发成单纯孕激素避孕药,但在生产无意中混入了炔雌醇可以更好地控制周期,因此,使复方避孕剂成为至今最广泛的配伍。 1957年Pincus首次进行了临床实验共对100例妇女进行了观察。 口服避孕药的早期开发 1960年6月第一个复方口服避孕药经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的认证在美国上市 其商品名为Enovid,含异炔诺酮9.85mg,炔雌醇甲醚150μg,避孕效果100%,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应用 口服避孕药的早期开发 1963年中国组成一支药物合成、药理、临床研究与药物生产专业人员组成的科技队伍,在一年内研制成功炔诺酮、甲地孕酮、甲孕酮、氯地孕酮四种口服避孕剂。 并随后进行了多次临床减量试验 1967年复方炔诺酮( 避孕I号),复方甲地孕酮( 避孕II号)通过了国家鉴定 中国采用的低剂量采用的低剂量为国际首创,雌激素含量仅为国外的四分子一,提前7-8年 新型口服避孕药的发展趋势 近40年口服避孕剂的发展表现为一下三个方面: 降低雌激素的量 发展多项型口服避孕剂 开发和运用新型孕激素 降低雌激素的量 第一个在美国上市的Enovid含炔雌醇甲醚150μg,相当于105μg的炔雌醇 促成雌激素减量的因素有两个 雌、孕激素协同抑制排卵作用,与其单独作用所预期的剂量相比配伍所需剂量要小。 增加凝血、卒中、心胀病发病的危险 降低雌激素的量 1973年第一个含30μg的炔雌醇的口服避孕剂问世,随之第一个将炔雌醇降到20μg的避孕剂问世 国际上将炔雌醇含量低于50μg的口低剂量口服避孕药称为低剂量避孕药 目前尚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20μg、 30μg 35μg的在效果、安全、副反应方面的差别 有资料显示20μg的减少雌激素的副反应,但30μg第一周期经间期出血发生率40-57%略高于30μg,但差别不显著。 历史回顾 1977年,提出35岁以上的吸烟妇女服用口服避孕药5年以上,心脏病危险增加;1981年,年龄超过35岁的吸烟妇女应停止服用口服避孕药,非吸烟者使用避孕药的年龄可到45岁; 1983年,提出某些口服避孕药增加乳癌危险,后来否认其因果关系; 1987年,提出口服避孕药可预防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危险性几乎减半,保护作用持续至停药后; 1995年,有研究指出,某些含新型孕激素避孕药导致血栓栓塞性疾病风险增高;后来证实,该结论由于研 究设计偏差所致。 发展趋势 降低剂量,以最低有效剂量达到相同避孕效果,并减少重点针对心血管、肿瘤、代谢影响的副作用; 合成强效孕激素,减少副作用; 改变用药途径与剂型,达到微量和长效的目的; 研制新的探亲、事后片与催经止孕剂以及哺乳期用药。 应用现状 国际上10亿妇女使用OC 女性绝育术19% IUD13% OC 发达:22.5% 发展: 11.2% 中国和印度OC比例少,去掉后其他发展中国家可达23.1% 应用现状 2000年统计中国服用OC仅占各种避孕的2.6% 长效避孕措施为主 服务提供者和群众 对OC缺乏了解和偏见 避孕药的主要成分与机理 OC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口服避孕药的健康益处 新一代OC OC在临床中的应用 围绝经期OC的应用 功血的诊断、治疗 第一部分 避孕药的主要成分与作用机理 甾体避孕药 制剂 - 雌激素与孕激素、 -单方与复方、 -长效、短效、速效 -口服、针剂、缓释剂(皮埋、 阴道环) OC的评价 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之一 控制生育方法的突破(成功率最高) 保证女性生殖健康 对H-P-O-U 的再认识 COC的成分及作用 雌激素;维持内膜,防止突破性出血;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增加内膜。 孕激素: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抑制排卵,转变内膜:腺体分泌,间质蜕膜样萎缩。 避孕药40年的发展趋势 以两个趋势为特征: 雌激素剂量的减少: 1. Enovid,50年代Puerto Rico临床试验的COC中所含EE高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