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抗感染药合理应用
抗感染药的合理应用李慧梅(韶关学院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三年间产ESBLs 菌的检出率 三、抗感染药物治疗性应用原则和方法 WHO将抗菌药物的恰当定义为:“抗菌药物的成本—效益应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临床治疗作用,并将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发生降低到最低限度”。 (一)应用原则 1、严格掌握临床适应症 强调: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为应用指征。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或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所致感染方为应用指征。 诊断不能成立者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应用抗菌药指征。 2、选药原则 ⑴ 尽早明确病原学诊断,进行针对性治疗 确定引起感染的致病原,选用可能覆盖致病菌的敏感抗生素。 经验治疗:推测致病菌,选用可能敏感的抗生素。 做药敏试验,根据培养结果改用窄谱抗生素。 ⑵ 综合抗感染药物的药动学、抗菌谱、安全性、经济性等诸多方面的特点,权衡利弊,合理选择药物。 ⑶ 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等情况选择用药 ①新生儿患者抗感染药物的应用 ②小儿患者抗感染药物的应用 ③老年人应用抗感染药物应注意问题 ④肾功能减退者抗感染药物的选用 ⑤肝功能减退者抗感染药物的选用 ⑥妊娠期患者抗感染药物的应用 FDA按照药物在妊娠期应用时的危险性分为A、B、C、D及X类,具体药物选用时可参考教材表9-17及P108。 ⑦哺乳期患者抗感染药物的应用 分泌量少——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苷类 分泌量较高——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甲硝唑、氯霉素、磺胺甲恶唑、INH等。 但无论乳汁中药物浓度如何,均可能对乳儿存在潜在的不良影响。 3、选药方案的制定原则 遵循以下原则: ⑴ 给药剂量 有效剂量取决于药物对病原菌的MIC、患者免疫状况和感染部位; 一般按各抗菌药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 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性(时间-效应特性)为确定恰当剂量。 药效学、药动学与疗效的关系 三种药效学关系可确定治疗某种病原菌所需的抗菌药物剂量: 药-时曲线面积/最低抑菌浓度(AUC / MIC90) 最高血药浓度/最低抑菌浓度(Cmax / MIC90) 给药间隔血药浓度超过MIC90的时间 根据抗菌药的体内杀菌活性及有无PAE, 将抗菌药物分为----- ①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 抗菌作用主要取决于药峰浓度(Cmax高低,在一定范围内浓度愈高,杀菌活性愈强 ),给药原则是延长间隔时间,将剂量集中使用。 当血药浓度>MIC,甚至达到 8~10×MIC时,可达到最大的杀菌效应; AUC / MIC90 需> 0.4。 特点: A、有首次接触效应 B、有较长的PAE,因此这类药物临床疗效的关键是提高药物浓度,所以给药的关键是剂量,给药的时间间隔也逐渐转向一天一次疗法。因为药物毒性与峰值浓度相关,故一天一次给药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保证其安全性。 ②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抗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与组织中药物浓度超过MIC90的时间,疗效与AUC/MIC有关,而与血药峰浓度关系不大。 当4~5×MIC时,MIC和PAE已达最大值,即杀菌速率达饱和状态,再继续增加血药浓度,其杀菌活性和杀菌速率无明显改变,但杀菌活性与药物浓度超过对细菌MIC的时间长短有关。 给药原则是缩短间隔时间,而不必增大每次剂量(关键是延长和维持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的时间而不是药物浓度)。使24h内血药浓度高于MIC的时间至少60%。 特点: 无首次接触效应,当浓度低于MIC时,不能抑制细菌生长,浓度达到MIC时,可有效地杀灭细菌。 “时间依赖型”抗生素要求考虑其“持效时间” 持效时间=超过MIC的半衰期时间 + 药物PAE时间 它已成为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 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的多数品种。 时间与浓度依赖抗菌药物的区分 ⑵ 给药途径 (略) ⑶ 给药次数 ⑷ 疗程: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h。某些严重感染则需较长疗程方能彻底治愈。 ⑸ 换药:一般最初的72h内不宜换药,根据药敏结果或根据病原诊断结果需要改换:如72h后疗效仍不明显应及时换药。 ⑹ 联合用药 联合应用抗生素目的是为了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延缓或避免抗药性的产生。 联合用药指征 (教材P109) 4、对细菌耐药性的防治措施 ⑴ 根据细菌耐药动态和发展趋势,有计划地将抗菌药分批、分期交替使用。细菌耐药性一旦产生后,并非一定稳固,在停用有关抗菌药物一段时期后敏感性又可逐渐恢复。 ⑵ 在医院内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以防止耐药菌的交叉感染。病人致病菌属耐药者应予以隔离,以免医院环境为耐药菌所污染。 ⑶ 医院内医务人员的监测,对常与病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