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服装表演课程介绍-江苏模特艺术学校模特表演精品课程
服装表演课程介绍
一、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台步训练课是时装表演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其任务是学生掌握规范而富有表现力的步
态,做到节奏准确、姿态优雅、富有韵味、符合多种服装的展示要求。在熟练掌握舞台表演
技巧的基础上,能够展示服装的个性特点,能够理解不同音乐的风格特点,使学生形成挺拔
舒展的形体姿态、形体语言和个性气质。
二、 课程教学目标
(一) 知识教学目标
1、了解服装的起源与着装的目的,掌握不同气质、不同体貌的着装原则。掌握着装三要素。
2、了解世界时装表演的起源和发展。掌握中国时装表演的发展史。模特的分类,模特的基
本
条件,和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3、掌握时装表演的场地要求、音乐和道具以及基本编导知识。
4、了解模特比赛和表演的策划与组织原则。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熟练掌握模特的舞台表演技巧。具备中级以上的表演水平。
2、形成挺拔舒展的形体姿态,优雅脱俗的个性气质。
3、掌握服装展示常用的步态、造型、转身、旋转、运用道具、处理外衣等展示技巧。
4、能够准确把握便装、泳装、晚装、活力装等服装类别的展示特点。
(三) 思想教育目标
1、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具备发现美、展示美的能力。
2、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
3、养成不怕吃苦、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
三、 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1.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随着行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组合,服装表演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
段。如今职业模特越来越多,模特市场越来越广泛,由起初的时装模特扩展到现
今的商用模特、试衣模特、部件模特等。所以也就要求模特们要紧跟时代的潮流
不断充实自己,以适应市场的发展。
因此我们培养的模特就要求全面发展,能适应21 世纪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
所需要,热爱本专业岗位,具有一定的现代科学文化素养,具备专业模特表演及
策划、编导技能,掌握人物形象设计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艺术人
才。
2 .课程定位
服装表演是模特培养的重点课程,综合了《形体训练》和《模特造型与训练》
等课程的相关内容,具有实践性强、应用面广的特点,该课程是学生考取中级模
特资格证书、毕业就业的坚实基础,对学生受益面大,影响非常深远。
3 .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层次性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向学生讲授时装模特
表演的发展历史,当代服饰文化背景下模特表演的性质内容、风格、动作以及编
排;通过教学和训练,使学生掌握时装表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
视觉、听觉和综合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表情、造型和时代性的表现能力;增强
学生团体合作、舞台纪律等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敢于克服困难、
终生探索的兴趣。
(2 )具体目标:
在技能知识方面:
①掌握步态表演、形体训练和舞蹈训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②掌握相关的礼仪、美术、音乐、化妆、影视表演、服饰搭配等基本知识和
技巧;
③具有模特表演、策划编导、中级模特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①对服装表演充满热情。
②有较强的求知欲,乐于、善于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克服困难
的信心和决心,从战胜困难、实现目标、完善成果中体验喜悦。
上述两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服装表演课程的培养目
标。
4 .服装表演专业课程改革和完善的必要性
之前的服装表演课程体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
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知识点过多且不
成体系,不能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不能为学生终身学
习打好基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生硬模仿、机械训练;过于强调课程评价的甄
别和选拔功能。鉴于以上几点对服装表演课程的影响已经严重制约了该课程的发
展,导致培养模式的单一化,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脱离,忽视忽视对学生的全
面培养,所以我们必须要进行服装表演课程的改革,以消除以上弊端。
5.服装表演专业课程改革的切入点
(1)联系实际,扩充课程资源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师应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
的学习内容,积极开发利用生活、社会中的教学资源。
(2 )创新教学模式,开展多种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的构建应有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倡导学生
主动参与、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