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CT诊断基础幻灯片.ppt

  1.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头部CT诊断基础幻灯片

头部CT诊断基础 一、概述 CT成像特点 脑CT扫描和传统的神经放射学检查方法例如颅骨平片,体层摄影,脑室造影和脑血管造影相比较具有如下特点: 1:横断体层成像; 2:密度分辨率高; 3:显像功能齐全; 4:精确密度测量; 5:非创伤性检测手段等诸多的优点。 应用范围 当前,脑CT扫描已经广泛应用于脑外伤、肿瘤、感染、变性、脱髓鞘病、脑血管病及先天性畸形等,极大地提高了各类脑疾病的诊断率和可靠性,据报道脑肿瘤的定位诊断率为 98%,定性诊断率70%左右;急性脑出血的诊断率几乎是100%,而脑梗塞的诊断率则在 85%以上。 脑CT诊断的限度是 脑CT诊断的限度是: 1:等密度病灶。 2:小于lcm病灶、脑膜病变、鞍区和后颅窝病变等。 3:不合作儿童和昏迷病人。 4:颅内金属异物或碘油残留等所形成的人为伪影,也是影响诊断质量的重要原因。 CT诊断术语 平扫 simplescaning   增强扫描 contrast enhancement. CECT 应用造影剂注入静脉或动脉内 ,同时进行扫描 ,可显示组织器官及病变的血流状态 ,有利于病变的诊断及鉴别。 定位扫描 scanogram 是在 X线管固定只检查床移动扫描出来的图像 CT值 :CT value范围最低可为 -1000,最高为 +4000,CT 值代号为 HU 窗宽与窗位 窗宽 window width WW  表示图像的CT 值范围,最低可为- 1000 ,最高为+ 4000 ,观察不同部位或组织可以选择。 窗位 window level WL  表示图像的 CT值中心位置 ,也可以根据不同组织的图像加以选择。 伪影 伪影 artifacts  即因机器或技术等原因出现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各种影像。有条状、环形、黑色区等形状。产生原因:如物体运动、骨脑交界处、气体交界处等 ,读片时必须加以注意 ,以免误诊。 层厚与容积效应 层厚 thickness即扫描所计划设置的层面厚度 ,以 mm 表示 ,可根据不同部位及需要加以利用 ,如 1 2 3 4 5 6 10mm 等。一般多采用 10mm,为了使图像更加精确可选用 1mm、2mm的薄层扫描 部分体积效应 partial volume effect  在扫描层面内 ,有一定的厚度 ,如果密度不同 ,实际测量的 CT值与组织 ,病变的密度不一致 ,称为部分容积效应。读片时需加以辨认。 二、检查方法 扫描基线:以听眦线为常规脑扫描基线,听眉线适合于后颅窝扫描,听(下)眶线适合于眼眶和颅底的扫描。 正常CT解剖 常规扫描与听眦线成15°或20°角,层厚10mm,层距10mm横断面扫描的颅脑CT解剖简述如下: (一)颅底蝶鞍层面 (一)颅底蝶鞍层面颅中窝的前界是蝶骨,后界为颞骨岩部内缘为海绵窦及垂体窝,外缘为颞骨。颅中窝为颞叶所在,其内侧是海马回,它构成鞍上池的外侧缘。有时还可见下角(颞角)的前端及外侧裂,下角呈线状或逗点状。颅后窝的前缘是岩骨.后缘为枕骨,鞍背后方为脑桥前池,向两侧伸延成脑桥小脑角池。脑桥位于第四脑室与脑桥前池之间,第四脑室位于颅后窝中线上,呈凹面向后的马蹄形,后面的凹陷邻接小脑蚓小结。第四脑室后方沿中线区有时可见纵行低密度带,其两旁是密度较高的小脑扁桃体 , 第四脑室后连枕大池。枕大池位枕大孔后上方。 (一)颅底蝶鞍层面图 (二)鞍上池层面 鞍上池层面的颅前窝可见额叶。鞍上池在垂体窝上方,位于两侧颅中窝之间,前界为额叶直回,侧方为颞叶海马,鞍上池呈五角星形或六角星形。其前角连于纵裂池。两前外侧角连于外侧裂池。两后外侧角延续于环池。鞍上池的第6个角(后面)位于后缘中央,是脚间池。鞍上池边缘为大脑动脉环。池内前部常可见到“V“视交叉,视交叉前方的两圆点为视神经,视交叉后面有一 圆点为漏斗。颅后窝可清晰显示小脑半球。 (二)鞍上池层面图 (三)第三脑室下部层面 第三脑室下部层面:基底核的尾状核头贴于前角的外侧缘。两前角之间为胼胝体膝部的下方,稍后方为前连合及穹窿柱,额叶位前角的前方,前角后方中线处是第三脑室,呈纵行低密度条带影,宽度3—8mm。其两侧连接丘脑。后方为中脑脚与丘脑连接的部位。颅后部可见Y形或V形的小脑幕,将脑分为幕上和幕下,幕下结构(小脑上蚓部)在内侧,幕上(枕叶)结构在外侧。四叠体池位小脑蚓部的前方,呈新月形或马鞍形。 (三)第三脑室下部层面图 (四)第三脑室上部层面 在第三脑室上部层面:可清晰显示基底核及丘脑,内囊前脚(又称前肢)位于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内囊膝部和后脚(又称后肢)位于豆状核及丘脑之间,豆

文档评论(0)

laolingdao1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