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题一_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人民版必修3)
顾炎武的批判继承 材料一“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材料二“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材料三“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 …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庙丘墟。” ——《日知录》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 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即强调经世致用。 何谓“经世致用”? 明清之际许多思想家所共同主张的一种学说。它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它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而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挥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王夫之的批判继承 “天下惟器”(物质第一性) “天地之化新” 大贾富民也,国之司命也。 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 还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一切事物都可以通过考察研究认识,一切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却是相对的。 *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题线索: (1)中国古代儒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儒学地位的演变。 构建体系:中国古代儒学思想的演变 历史阶段 发展特征 重要事件(现象) 重要人物 春秋战国 秦——汉初 两汉(汉武帝后) 魏晋隋唐 宋明 明清之际 形成并发展为“蔚然大宗” 遭受沉重打击 确立正统地位 面临严峻挑战 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 重焕生机 百家争鸣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三教并行 三教合一 程朱理学朱子学派陆王心学 思想批判 进步思潮 孔子、孟子、 荀子 秦始皇 汉武帝、董仲舒 韩愈 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长九尺六寸,俗谓长人而异之。” “仁者爱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克己复礼”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 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问题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 问题2:何为“仁”?具体表现是什么? 问题3:如何做到“仁”? 问题4: “仁”反映在政治理念是什么? 问题5:何为“礼”? 问题6:如何实现“礼”制的社会? 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 “有教无类” 与“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当仁不让于师”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曰:“人无有不善。” 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 仁者不为也。”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 舟,水亦覆舟。” 荀子曰:“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 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1、孟子的思想 2、荀子的思想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 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提出“君舟民水”(民本) 主张“性恶论” 3、孟子和荀子的贡献 总结、改造 完整 发展 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其体系更加完整。 (2)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提出的“仁”,这其中包含了民本思想。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观点。 董仲舒 (前179——前104) 1、生平 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家 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 受赏识、为官 晚年著《春秋繁露》 创制新儒学思想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二: “与天同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4年凯度O2O白皮书.pdf VIP
- 外教社新编英语语法教程(第6版)PPT课件(试用版)Unit 15.pptx VIP
- 2025年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完整答案1套.docx
- 《化工企业生产过程异常工况安全处置准则》专题培训.pptx VIP
- 4.1 我们需要呼吸(说课稿)-四年级上册科学大象版.docx VIP
- 财务工作移交清单模板.docx VIP
- 最新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pdf VIP
- (人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 跨学科实践活动《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的组装与使用》课件.pptx
- 小儿急腹症的诊断和治疗.ppt VIP
- 2025年军工产品标准化大纲.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