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族群、族群认同与族群建构论的实践
【摘 要】本文从族群概念的争鸣入手,以两岸客家和台湾族群的建构为实例,阐释了族群――族群认同――族群建构论这一组密切相关的概念的内涵,在肯定族群建构论合理性的同时,也指出了在台湾族群建构过程中建构论被过分夸大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族群边界;族群认同;建构论
【作 者】汤韵旋,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2004级博士生。厦门市,361005
【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6)04-0059-008
Ethnic Group, Ethnic Group Identity and the Practice of
Theory of Ethnic Group Composition
Tang Yunxuan
Abstract: This thesis starts with the debate about the concept of ethnic groups by giving the examples of the Hakka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and the ethnic groups of Taiwan , and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s of the set of concepts ofethnic groups, ethnic identity and the theory of ethniccomposition.Itrationalizesthetheoryofethnic composition, while pointing out its negative impacts if exaggerated.
Key words: the boundary of ethnic groups; ethnic identity ; the theory of ethnic composition;
传统的民族学往往将人们共同体按照时间推移分为原始人群、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部族、民族等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民族学理论因受到苏联民族学的强大影响和“左”的思想的干扰,不仅理论俗套、陈旧,而且方法落后、单一,观点教条,难以在理论思维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因而研究水平明显滞后于国际学术界,致使民族学的许多学术问题不能得到深入的研究,更难以解决民族或族群关系所面临的诸多实际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族群概念及其建构论开始介绍到中国,在台湾率先采用,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大陆方面虽受到传统民族学理论的一度反弹,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大陆学者从接受、认同到广泛运用,继而深入研究族群这一全新概念,同时用建构论重新审视与诠释国内各民族及各类人们共同体,渐次为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的研究注入了理论的“活水源头”,从而让中国的民族学与人类学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张力。
一、族群概念的产生与争鸣
建国初年,我国曾根据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进行民族识别,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开始成为指导我们研究民族共同体的理论基础,并且在它的指导下确实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斯大林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①不过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只静态地、孤立地描述和分析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及其以前欧洲的民族形成的状态。对于具有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文化的族群关系和族群现象以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族群关系和族群现象,这一定义就很难作出合理的解释,其局限性显而易见。它已不适应我国目前的民族现实,更不能解决实际的民族问题和族群问题。因长期囿于这一定义的指导使我们的民族研究陷于僵化的模式而缺乏活力,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便受到中国学术界的质疑甚至诟病,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民族学和人类学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解套,于是较具“柔性身段”的族群理论就有了“舶来”的必要。
族群(ethnic?group②)这一人类学概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与种族、民族等概念是一种近亲的关系,既紧密相连,有又质的差别。据郝时远的考证,“ethnic?group”一词来自希腊语的Ethnos。其最初形式为ethnic,即ethnos的形容词形式。15世纪后的数百年内,这一词主要用于指称非基督教或非犹太教的“异教徒”。“ethnic?group”这一复合形式最早出现在1935年的英文文献中,其含义的演变也开始同欧美人视野中的世界政治形势的变化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ethnic?group”开始在西方人类学界流行起来,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GBT1804—2000自由公差标准.doc VIP
- 雅马哈DD-55C使用说明书.pdf VIP
- 化工原理练习与答案.doc
- 《梁瑞安期货交易随笔》.PDF VIP
- ZZ058 动漫制作赛题 第1套-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双数年拟设赛项赛题.pdf VIP
- ZZ058 动漫制作赛题 第2套-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双数年拟设赛项赛题.pdf VIP
- ZZ058 动漫制作赛题 第9套-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双数年拟设赛项赛题.pdf VIP
- ZZ058 动漫制作赛题 第8套-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双数年拟设赛项赛题.pdf VIP
- 食品工程单元操作-学习情境3 传热.ppt VIP
- ZZ058 动漫制作赛题 第6套-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双数年拟设赛项赛题.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