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营养学心血管课件
* * * * 动脉粥样硬化(AS)是缓慢的、多阶段、炎症性的退行性病变,是由于动脉内膜下脂质沉积,继而有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向管腔内突出,斑块增大融合或斑块发生溃疡,继发血栓形成、狭窄,甚至阻塞。动脉内膜聚集脂质斑块外观呈黄色粥样,故称为动脉粥样硬化。营养因素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极为重要。 * * Lumen :腔 Intima: 内膜 Elastic lamina: 弹力膜 Lipid core: 脂质核 * * * * Figure 2?The coronary mortality rate is increasing alarmingly and is predicted to rise from 8 million deaths in 2000 to 11 million in 2020. KW: mortality, CHD * * 女性绝经前低于男性 绝经后高于男性 * [??θ?r??skl?r??s?s] * * * * 好胆固醇:它是由载脂蛋白、磷脂、胆固醇和少量脂肪酸组成。 坏胆固醇: * * AS:动脉粥样硬化 * * TC:总胆固醇 TG:甘油三酯 * * 继发性高血脂:糖尿病、肝病、甲状腺疾病、肾脏疾病、胰腺、肥胖症、糖原累积病、痛风、阿狄森病、柯兴综合症、异常球蛋白血症等 药物性:利尿剂(双氢克尿噻,氯噻酮);降压药(硝苯地平,复方降压片);B-受体阻滞剂(心得安);避孕药;激素药物等 * * * * * * * * 实验研究发现,进食大量饱和脂肪酸后,肝脏的 HMG-COA还原酶(肝细胞合成胆固醇过程中的限速酶 )的活性增高,也使胆固醇合成增加。 膳食中不同碳链饱和脂肪酸对血清TC的作用强度也是有差异的。一般认为,碳原子少于12,大于或等于18的饱和脂肪酸对血清TC无影响。1995年,有学者综合1970-1993年间国际上发表的18篇膳食代谢研究资料,用血清TC预测方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判别,得到如下结论:①含有12-16个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如月桂酸(C12:0)、肉豆蔻酸(C14:0),软脂酸(即棕榈酸,C16:0),可明显升高男女两性的血清TC、LDL-C及HDL-C水平;②含有18个碳原子的硬脂酸(C18:0)不升高血清TC、LDL-C水平,也无性别差别。月桂酸、肉豆蔻酸在牛乳脂、椰子油中含量最多,棕榈酸主要存在于牛乳脂、猪油、牛油及羊油中。国外专家认为,肉豆蔻酸升高血清TC水平的作用约为棕榈酸的四倍。 * * 不饱和脂肪酸对不同血脂成份的影响程度和作用强度,尚未得出完全一致的结论。此类不饱和脂肪酸降低血清TC的机制也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是:①增加胆固醇从血浆转移到组织库; ②增加胆固醇的中性或酸性代谢产物的排出;③形成一个更为极化的水溶性条件,有利于分解代谢的脂质基质的排出;④通过改变胆固醇结构;⑤使体内胆固醇再分布;等等。 不饱和脂肪酸都是高热量营养素,摄入过多可导致超重、肥胖。此外,人体不能产生足量的脂肪酶促其水解吸收,也会引起消化不良、恶心等不良反应。 不饱和脂肪酸,如η-3(ω-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非常容易氧化,有产生脂质过氧化的危险。因此,不主张在膳食中过多地增加不饱和脂肪酸。 * * 食物中亚麻酸类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来源于富含油脂的鱼类,鱼油中主要有EPA(C20:5ω3)和DHA(C22:6ω3)。植物油中含量甚少,仅大豆油的含量达6.5%,而植物油中富含的亚油酸不能在体内转化为EPA和DHA。近年研究证明,ω3类不饱和脂肪酸主要能降低血清TG和升高血清HDL-C水平,而降低血清TC是通过降低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来实现的。格陵兰岛的爱斯基摩人的血清TC、TG、LDL-C和VLDL-C水平均低,被认为与当地居民终年以鱼类为主食有关。 * * * * 动物实验模型以及人类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是脂质和胆固醇沉积(胆固醇和胆固醇酯可占65%),斑块内的胆固醇并非血管壁本身合成, 而是来自血清中的脂蛋白,而血浆脂蛋白中的胆固醇在很大程度上与外源性胆固醇摄入量正相关。因此,胆固醇在动脉壁上的沉积量与血浆中TC含量成正比。 * * 膳食胆固醇对个体血清TC水平的作用强度受两方面因素影响: 1. 削弱的因素,主要有:①食物中胆固醇不能完全被吸收,通常吸收率约为30%; ②胆汁酸盐分泌减少或排泄障碍可影响胆固醇吸收(食物中的胆固醇需经胆汁酸盐乳化后方能被小肠吸收);③饮食胆固醇能抑制肝脏内胆固醇的合成,而食物中胆固醇吸收率低,因此可减少血清TC总量,但这种体内反馈抑制作用是不完全的,即使进食大量胆固醇,仍有60 %的血浆TC来自体内生物合成;④植物中不含胆固醇,但植物固醇的结构与胆固醇相似,植物固醇是不易被吸收的,过多摄入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doc
- 排球大单元教学计划18课时.doc VIP
- 开学第一课(课件)七年级英语上册(人教版2024).pptx VIP
- 2024年GD省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模拟试卷及答案-3应急监测.pdf VIP
- 鸿蒙HarmonyOS应用开发者高级认证练习题及答案01.docx
- 文献检索的方法以及技巧ppt课件.docx VIP
- 2024年某省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模拟试卷及答案-3应急监测.pdf VIP
- 2025年乡镇农技站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员招聘面试题库附答案.doc VIP
- 锚杆长度检测课件.pptx VIP
- 2025年乡镇农技站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员招聘面试专项练习含答案.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