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讲 宏观经济学导论(高鸿业-宏观经济学(南京理工大学徐生钰)
1.5.1 经济学演化简史 经济学是发财致富的学问,经济学是发财致富的学问,经济学起源于对价值来源问题的探讨。 重商主义时期(托马斯?孟;蒙克莱田) 主要观点: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增加财富必须进行对外贸易。 价值产生于流通领域。 政策主张:保护贸易 1.5.1 经济学演化简史 价值创造由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古典经济学产生。 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从17世纪中期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前为止 由威廉-配第(Petty:1623-1687)始创 亚当·斯密(Smith:1723-1790)集其大成《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1776)——看不见的手 大卫-李嘉图(Ricardo:1772-1823)最后完成--《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李嘉图等价 萨伊(Say):供给能够创造自己的需求——萨伊定律(Say’s Law) 约翰·穆勒:1848年,《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学的第一次综合 1.5.1 经济学演化简史 古典经济学的中心是研究国民财富如何增长,他们强调了财富是物质产品,因此,增加财富的方法就是通过资本积累等途径来发展生产,亚当·斯密第一次宣称任何一个生产部门的劳动都是国民财富的源泉,他一方面批判了重商主义所主张的只有对外贸易才是财富来源的错误观点,另一方面又克服了重农主义者所持有的只有农业劳动才创造财富的偏见,从而明确提出了劳动价值论。 1.5.1 经济学演化简史 新古典经济学(马歇尔、瓦尔拉斯)——微观经济学形成 新旧葡萄酒之争于古典经济学的危机 边际革命(边际三杰:门格尔、瓦尔拉斯和杰文斯) 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第二本有里程碑意义的经济学教科书《经济学原理》中提出具有首创意义的均衡价值论,使他成为经济学说史上第一个真正的集大成者,占有无可争辩的‘‘一代宗师’’的地位, “All in Marshall.” 1.5.2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经济大萧条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危机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 萨缪尔森的第三次综合:1948年,《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与混合经济 货币主义、供给学派与理性预期 货币主义(弗里德曼) 供给学派(拉弗) 理性预期(卢卡斯)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性预期发展而来 新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发展而来 古典宏观经济模型边际分析法 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 凯恩斯模型 产品市场的均衡 货币市场的均衡 劳动市场的均衡 新古典综合派 AD曲线(凯恩斯的) AS曲线(工资刚性) 菲利普斯曲线 宏观 经济 政策 解释 经济 运行 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来源 人物简介: J. M. Keynes(1883—1946)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经济学中的三部“圣经”之三)是国家干预主义的开山之作,标志着现代宏观经学的产生 注:所谓三部“圣经” 就是:《国富论》《资本论》《通论》 人物简介:Milton Friedman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研究领域: 消费 货币史与货币政策 稳定性政策的混合使用 人物简介: Robert E. Lucas 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研究领域: 理性预期 货币中性理论 转型经济分析 1.6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6.1 实证分析方法 1.6.2 经济理性主义假设 1.6.3 均衡分析方法 1.6.4 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 1.6.5 总量分析与个量分析 1.6.6 需求分析与供给分析 1.6.7 存量分析与流量分析 1.6.8 事前变量分析与事后 1.6.1 实证分析方法 实证分析方法的精神实质是揭示经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经验实证:就是对个别经济现象因果联系的认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即从中挖掘出一般性的规律。认识路线是从个别到一般。 逻辑实证:也称为演绎法或抽象分析法。 它对因果关系的把握是从建立假设开始的,借假设排除一切无关或次要的因素,保留少数重要因素,从而从中观察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认识路线是从一般到个别。 实证研究描述客观经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不存在“好或坏”,“应该或不应该”的评价。 1.6.2 经济理性主义假设 是现代西方经济学贯穿始终的最重要的假定之一。是指在进行逻辑实证的研究过程中,总是假定当事人非常明确行为的目标,在经济决策时,总是深思熟虑的进行权衡比较,选择最佳方案,以期获得尽可能大的利益。 经济理性主义隐含了经济学研究对当事人追求最大利益行为的肯定。当事人从理性出发选择的行为与社会最优相悖时,经济学不简单的指责追求最大利益行为本身,而是探求使当事人选择这种追求最大利益行为的外部条件,如技术、资源、体制等。 1.6.3 均衡分析方法 均衡是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