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遗传学(第二版)第十章 基因突变课件
1.电离辐射诱变: 诱发育种中常用射线 中子诱变效果好,但经中子照射后的物体带有放射性,人体不能直接接触。 其它还有激光、电子和微波等。 射线 穿透力 辐射源 应用时间 照射方法 X γ β 中子 较强 强 弱 弱 X光机 60Co、137Cs 32P、35S、 14C、65Zn 核反应堆或加速器如钋-铍路子源 早1927 较早 较迟 最近 外照射 外照射 内照射(浸泡或注射) 外照射 室外活体辐照圃 室内辐照源 内照射:一般是用浸泡或注射法,使辐射源渗入生物体 内,在体内放出射线(如β)进行诱变。 外照射:辐射源与接受照射的物体间保持一定距离,让 射线从物体之外透入体内诱发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率与辐射剂量或正比?提高总剂量可以提高突变率?但过高剂量会引起不育、畸形、叶绿体突变率增加、甚至植株死亡等问题。 基因突变率一般不受辐射强度的影响?照射总剂量不变时,不管单位时间内所照射的剂量多少、其基因突变率保持不变。 2.非电离辐射诱变: 主要是紫外线照射,其波长较长(3800~150?)、穿透能力弱,一般应用于微生物或高等生物配子诱变。 ① 紫外线诱变的最有效波长为2600?(正是DNA所吸收的 紫外线波长),紫外线直接诱变作用在于被DNA吸收è能促使 分子结发生离析、进而引起突变。 ② 紫外线还有间接诱变作用:紫外线照射培养基è 培养 微生物?提高微生物的突变率。原因是经紫外线照射培养基会 产生过氧化氢(H2O2) ? 可作用于氨基酸而导致微生物突变。 ∴ 说明辐射诱变的作用并不是靠它去直接影响基因本身,改变 基因环境也能间接地起诱变作用。 3.综合效应诱变: 在太空中进行的空间诱变是一项有效的人工诱变技术。 太空中大量存在着各种物理射线可诱发突变,其它诸如 失重、真空、超净、无地球磁场影响以及卫星发射和返回时 的剧烈震动等因素也是产生诱变的重要原因。 上述诱变因素的共同作用也会影响诱变效果。 太空生物学研究不断深入。 目前国外主要侧重研究突变体的生理生化和诱变机理,国内主要研究形态学和新品种的选育。 我国从8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空间生物学和生物诱变效应研究,已在水稻、青椒等作物中选育出新品种,同时获得了不少优良突变体。 二、化学因素诱变: 化学因素诱变的历史较晚: ① 1941年,Auerbach和Robson第一次发现芥子气可以诱发基因突变; ② 1943年,Oehlkers第一次发现氨基甲酸乙酯(NH2CooC2H5)可诱发染色体结的变异。 此后,利用化学药物诱发基因突变的研究发现了大批可以作为诱变剂的化学药物。 ③ 化学药物的诱变作用与电离辐射不同,某些化学药物的诱变作用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一定性质的药物可以诱发特定类型变异?利用化学药物进行定向诱变。 转座遗传因子又叫可移动因子,是指一段特定DNA 序列。它是McClintock(1956)在玉米上首先发现?遗传学 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转座遗传因子可在染色体组内移动,从一个位点切除,插入到一个新的位点?引起基因的突变或染色体重组。 第六节转座因子 一、转座因子的发现和鉴定: Emerson (1914) 在研究玉米果皮色素遗传时,发现一种特殊的突变类型?花斑果皮,产生宽窄不同,红白相间的花斑。 二、转座因子的结构特性(略): ㈢、转座因子的应用: 转座因子在细胞遗传、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方面有许多用途,并可作为基因的标记克隆目的基因。现已利用玉米转座因子克隆出雄性不育、抗病等重要基因。 试验证明,从带转座因子生物中筛选出在发育、生理与行为等方面有突变的品系,如果这些突变是由于转座因子的DNA克隆所产生,则必定会有与该突变体有关的基因存在(用转座子给未知目的基因加上标记)?再以此突变基因的有关顺序作探针?可从野生品系的基因文库中取出野生型目的基因。结合原来突变品系的表型,可探知此基因功能,从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研究与利用。 转座子导入植物细胞 获得目的性状突变株系 构建核DNA 文库 用转座子序列作探针进行杂交 分析转座子两侧序列并且以此为探针 构建核DNA 文库 野生型植物核DNA 完整的目的性状基因 本章小结 1.基因突变是染色体上点突变、是基因内部化学性质的 变化,可遗传。 2.基因突变频率很低,任何时期都可以发生。 3.基因突变的特点: ①.重演性; ②.可逆性; ③.多方向性; ④.有害、有利; ⑤.平行性。 4.基因突变与性状表现的关系: ①.显性和隐性突变; ②.大突变与微突变。 5.基因突变的鉴定: ①.是否发生基因突变; ②.显性会抑制隐性突变的表现; ③.突变率估算。 6.生化突变研究进一步具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