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失分原因和解决策略.docVIP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失分原因和解决策略.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失分原因和解决策略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失分原因和解决策略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失分严重,得分率普遍很低,究其原因,主要失误在于不能理解原文,脱离具体语境。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翻译题失分原因及解决策略。 一、专有名词,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一些国名、地名、年号、谥号、官职等专有名词时,可不作翻译,将之保留即可。因为这些名词有其固定、特定的指称意义,现代词难以准确表达。强行翻译,难免画蛇添足。 示例1: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明史·郑濂传》) 【学生翻译】年号永乐的第一年被征入朝(,留下原来担任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答案分析】永乐、元年分别是年号。年号开启的第一年,这都有其特定意义,不必翻译。 【正确翻译】永乐一年(或元年)被征入朝。 示例2:淮南王朝,杀辟阳侯,居处骄甚。盎(爰盎,人名)谏曰:“诸侯太骄必生患……”(《爰盎晁错传》) 【学生翻译】淮南一带称王的诸侯入京朝拜的时候(,杀了辟阳侯,生活起居、处世表现非常骄横)。 【答案分析】淮南王是固定的称谓,应保留原文。如译为“淮南一带称王的诸侯”,意义就变成“淮南一带称王的诸多诸侯”。 【正确翻译】淮南王入京朝拜的时候。 二、该译不译,文白混杂 有些考生在翻译时,往往有个别的词语不彻底翻译或不翻译,对词类活用词翻译不够清晰到位,导致文白混杂,不伦不类。 示例3:[燕兵既入,有告建文帝匿其(郑渶)家者,遣人索之。渶加厅事中,列十大柜,五贮经史,五贮兵器备不虞。]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明史》) 【学生翻译】使者来了,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置其一半不打开,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是“至行”感应的结果。 【答案分析】“置其一半不打开”,文白掺杂,读者还不知具体含义,应彻底干脆地用白话翻译:“丢下另一半未打开”。“认为是至行感应的结果”,“至行”何意呢?读者也不清楚,如此老师就会觉得考生不会翻译而有忽悠之嫌。 【正确翻译】人们认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 三、脱离语境,孤立翻译 在古文中,相同的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翻译。脱离语境去翻译具体句子,往往就难以准确。 示例4:[(原平)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宋书·郭原平传》) 【学生翻译】原平自认为不能广泛地施舍,致使此人颠沛流离,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的脚通行。 【答案分析】选句前的语境是:郭原平在房子旁边种了一些竹子,春季夜里有人来偷竹笋,被郭原平偶尔撞见,偷笋的人奔逃掉进了水沟。于是句中的“颠沛”就应翻译为“跌倒”。另外,句中的“足”,也应译为“足以”,意即郭原平尽量将桥建得宽。 【正确翻译】郭原平自认为不能广泛地施舍,致使此人跌倒,于是就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 示例5:[希贤与严忠范等奉命使宋,请兵自卫。]伯颜曰:“行人以言不以兵,兵多,徒为累使事。”(《元史·列传十四》) 【学生翻译】出行的人要靠语言能力而不靠兵器锋利,兵器多了,只能徒然使事情受到牵累。 【答案分析】“行人”不是出行的人。因为前面说是奉命使宋,故应译为“出使的人”。“以言不以兵”,“兵”不是兵器,前面有句“请兵护卫”,故“兵”应为“士兵或武士”。 【正确翻译】出使的人要靠语言能力而不靠武士随从,随从武士多了,只能徒然使出使的事受到牵累。 四、该补不补,语意错误 古汉语常见主语、谓语、宾语及介词等成分省略的现象,如果我们翻译时该补不补,整句话的语意就难见清晰连贯。 示例6: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后汉书·吴汉传》) 【学生翻译】等到召见,就受亲近信任。 【答案分析】“召见”是何人召见,“亲信”是受何人亲近信任,没有补出,语意就模糊。从后面“封汉为广平侯”来看,可见,是被皇帝召见。 【正确翻译】等到被(皇帝)召见,就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示例7:[王韶病卒,高祖言甚凄怆。]使有司为之立宅,曰:“往者何用宅为,但以表我深心耳。”(《隋书·列传第二十七》) 【学生翻译】逝去的人要住宅有什么用呢,只是表达我的深切哀悼之情罢了。 【答案分析】“但以表我深心耳”,“以”后少了一个“此”,翻译时要补上。 【正确翻译】只是以(此)表达我的深切哀悼之情罢了 五、该调不调,不合规范 古汉语常见句子倒装现象,我们翻译时要调整过来,使之合乎现代语法规范与现代语言习惯。该调不调,语言不合规范,也影响句意的理解。 示例8: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