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田难均:唐代土地制度的顶层设计.docVIP

均田难均:唐代土地制度的顶层设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均田难均:唐代土地制度的顶层设计   均田令支撑起国家赖以维系的经济和军事支柱,为贞观之治奠定了有力基础,然而,在制度设计上,官民不均、田亩不均的问题始终存在。   1961年,根据敦煌唐代户籍残卷整理编辑的《敦煌资料(第一辑)》问世。历史学家翻阅了其中记载较全的41户居民的田产情况,发现了一件怪事。   根据朝廷规定,永业田可以传之后代。自从武德七年(624年)朝廷颁布均田令以来,当地居民徐庭芝的祖上,至少有五代人享受过朝廷配授的永业田,如果传到徐庭芝这儿,起码也该有百亩以上。可是,天宝六年(747年)的户籍资料上,徐庭芝名下的永业田只有20亩。   户籍册上记丢的那些永业田,究竟去哪儿了?朝廷的均田令,究竟出了什么幺蛾子呢?   看起来很美的“均田令”   武德七年(624年),这是唐王朝建立以后的第七个年头。朝廷颁布了均田令。此后几经增删,日臻完善,其核心要义包括两方面:   其一,全面授田。“丁男(十八岁至六十岁)受田一顷。其中八十亩为口分田,栽种谷物以缴纳租税,二十亩为永业田,种植桑、榆、枣,生产绢帛以纳户调”。   其二,买卖受限。“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即流移者亦如之。乐迁就宽乡者,并听卖口分”。“其官人永业田及赐田,欲卖及贴赁者,皆不在禁限”。   对于普通农民而言,口分田两权分离,使用权归农民,只有被疏解出人口稠密区,才可以转让使用权,而所有权归官府,农民死后,口分田还给国家,重新分配;永业田虽然分给农民,但并非真正的“永业”,而只是有限产权,售卖和继承的条件都比较苛刻。   这样的顶层设计,使得农民“有恒产者有恒心”,踏踏实实种地,生活更加安稳;而官员的地既是增收的保障,也可以成为随时变现的资产,有利于提升官员的忠诚度、工作积极性;此外,受田农民死后,大部分土地还可以被官府收回,重新配授,相当于盘活了死资产,定期补足流动性,给子孙后代留下腾挪空间。   国家的地不白给,受田农民既要缴税,支撑起国家机器赖以为系的经济支柱――租庸调制,又要自备装备,前线当兵,支撑起国家机器赖以为系的军事支柱――府兵制。租庸调制积累的财富和府兵制下唐军开疆拓土的赫赫战功,开创了贞观之治以来的百年盛世局面。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均田令这一制度性基础。然而,这项看起来很美的均田令,在执行过程中却问题成堆。   “均田不均”的现实与困惑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仅是孟子名言,也是传统社会的普遍价值观之一。在封建社会,资源均等分配是相对的,而不均,乃至贫富悬殊是绝对的。均田令在制度设计上,曾考虑在平民阶层实现土地配授的相对公平,实现全社会利益均沾。然而,“均田不均”的问题,一开始就已现端倪。   其一,官民不均。   根据均田令,丁男死亡,如果永业田由遗孀继承,土地性质就要变为口分田。遗孀故去,这些口分田就会被官府收走,重新分配。如果永业田由遗孤继承,按照《旧唐书》里“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的提法,要通过官府“授”的手续,使这些永业田在名义上先回到了国家手里,再分配给这位遗孤。那么,国家原本该给这位遗孤分配的永业田,就被这些遗产顶了。   显然,敦煌当地户籍册上记丢的永业田,大体就是循此路径,被官府变戏法似的拿走了。跟老百姓不同,各级官员的永业田和赐田,不仅可以上市售卖,而且继承无障碍。在产权性质上,官和民的差异有点大。   其二,田亩不均。   即便在平民阶层内部,土地的分配也难称均等。《唐田令》规定:“凡授田先课后不课,先贫后富,先无后少。”制度设计上,纳税人优先、家贫者优先、无地者优先,但实操就走了样。   如此看来,在国家控制的土地资源有限,无法做到足额配授的情况下,官府优先配授的,是有能力纳税服役的富裕家庭,而非更需要土地但交不起税的贫困家庭。《唐田令》里提到的“三优先”,被简化成“课税者先”,即“先课后不课”。这或许也是一种不均的表现。   当然,对于“均田不均”的一些客观现象,官府并非没动脑筋。对于人多地少的“狭乡”,官府通过减少授田额度,推动居民向人少地多的“宽乡”流动,并给予足额授田和免收田租的待遇。然而,这样的调剂政策成效不彰。   均田之堤,溃于盛世   均田制为唐王朝走向盛世保驾护航。当盛世来临之时,其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些必然现象,又逐渐成为蛀空均田之堤的蝼蚁。   其一,人地矛盾尖锐。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全国在籍人口380万户,到天宝十三年(754年)增至906万户。按照均田令的授田额计,全国应授田总数应有14亿亩,但实际垦田数量仅8.5亿亩。因此,足额授田在开元天宝时期,就成了无法完成的任务。   敦煌户籍残卷记载,天宝六年(747年),当地居民程思楚的已受田只占应受田的21%,这样的比例在当地很普遍。作为宽乡的敦煌尚且如此,像?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