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四 讲生命.ppt

  1. 1、本文档共5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 四 讲生命

一般而言,形气相称则寿;不相称则夭,如形体肥胖,其脉常小无力,说明气血虚,气不胜形,则夭。但平常无病之人,气胜形亦寿。 骨肉相称则寿,不相称则夭,面部的轮廓要清晰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者寿必中百岁” (《灵枢·五色》)。 《灵枢·寿夭刚柔》指出:“墙基卑,高不及其地者,不满三十而死” 。 “墙基”指面部四旁的骨骼;“地”指面部的肌肉。 《灵枢·天年》“基墙高以方”,“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 。若面部的肌肉丰满,而骨骼小,骨不胜肉故多夭。 判断骨骼大小,以颧骨为标志,颧骨起者骨大,颧骨不起者骨小。所谓“夭”,即寿命短。 先天禀赋与寿命的关系,和现代基因与寿命的关系的认识是一致的。 关于后天调养与寿命的关系,《内经》有更多的论述。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上古之人,百多岁而动作不衰减,而后世之人,年半百而动作就衰减了,其主要原因是:不懂得养生的道理,“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衰也。” 正确的养生能“却老全形”,延年益寿。 《内经》养生的要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法于阴阳”(《素问·上古天真论》)。取法于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即春天养生之气,夏天养长之气,秋天养收之气,冬天养藏之气。因四时有生、长、收、藏的生化特点,顺应四时的生化特点,五脏功能正常。 二是“恬惔虚无”(《素问·上古天真论》)。在精神情志方面,要做到心地安静,少有欲望,精神内守而不外驰。“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对所处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社会地位,感到知足,知足则常乐。 如唐·王冰所说:“《老子》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盖非谓物足者为知足,心足者乃为知足矣”(《黄帝内经素问》)。 《内经》十分重视精神情志的自我调养,防止五志太过伤五脏。 三是“食饮有节”。饮食是人体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所必须,但饮食不节,损伤人体。食饮有节,主要体现在食量、食时、食温和五味调和等方面。 四是外避邪气。对外界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防避,以免生病。《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虚邪賊风,避之有时”。避邪气如避矢石,不避则伤人,伤人则病,病则正气受损,多病则减少人的寿命。 五是“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生活起居要有规律,人体需要劳作活动,但不能过度,过则伤人。“劳”包括劳心、劳力、房劳。 以上几个方面得不到很好地调养,就会发生疾病,疾病就会损伤人体的元气,元气伤而不能复,则寿命减少。 有人对造成人死亡前8位的8种疾病作过调查,发现多数与生活方式不良有关。说明后天调养在延年益寿中的重要性(薛君:人能活175岁,《决策探索》,2004。9)。 《内经》明确指出,人的寿命与地理环境有关。 如《素问·五常证大论》说:“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东南方地势低、气候温热,属阳胜之所;西北方地势高、气候寒冷,属阴胜之所。阳胜、阴胜的地方,其天地精气之升降有所偏。阳胜的地方,精气偏降于下,阴胜的地方,精气偏奉于上。 “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意即阳胜之所,生物的生长发育先于天时,而阴胜之所,生物的生长发育后于天时。“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人的生命也必然受到地理生化规律的制约。 一般而言,东南方由于地势低,气候炎热,人体腠理常开,阳气发泄易于耗散;西北方由于地势高,气候寒冷,人体腠理致密,阳气内守。故相对而言,地势高和西北方人群的寿命较地势低和东南方人群的寿命要长一些。 据1984年西藏第三次人口普查,100万人口中80岁以上的老人有9792人,90岁以上的寿星729人,100岁以上的72人。这一比例居全国第二,高于平原省份2~3倍(丁玲辉: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养生健身,《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5.人体感觉功能 《内经》认识到目、耳、鼻、舌等器官组织分别具有视、听、嗅、味等感觉功能。这些器官组织之所以有这些功能,是因为五脏六腑气血通过经络的联系对其不断濡养。肝藏血,开窍于目;肾藏精,开窍于耳;肺主气,开窍于鼻;心藏神,开窍于舌;脾藏营,开窍于口。但这些官窍组织并非仅为一脏所主,五脏六腑的气血,通过经脉,上走头面,濡养诸窍,而产生感觉功能。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所谓“精阳气”,就是五脏六腑之精华。 然而,人体的感觉功能都在心神的统摄之下才能得以实现。心神明,则感觉正常;心神乱,则感觉异常。 关于皮肤的触、痛觉,《内经》认为,肺藏魄,主皮毛。“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类经·本神·卷三》)。耐痛不耐痛与“皮肤之薄厚,肌肉之坚脆缓急”有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