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浅谈《水浒传》叙事结构.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水浒传》叙事结构

浅谈《水浒传》叙事结构   摘要:人物性格是《水浒传》叙事结构和组合方式建构的基础,我们研究《水浒传》的叙事结构,绝对不可能脱离对其人物性格的研究,必须要考虑在推动故事结构向前发展过程中,人物结构是如何组合、转换的,以及它与叙事结构又是如何的统一起来的。 关键词:水浒传人物性格叙事结构板块结构 一、绪言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最为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全名为《忠义水浒传》。现时关于《水浒传》的主题,有很多种说法,但是他对农民起义正面、客观却又不失理性的描述,极大地突破了封建社会的文学传统,也从另一个角度确立了《水浒传》以及后世采用白话叙事的深厚的民间色彩。《水浒传》一书中人物与情节的安排,主要是单线发展,每一组情节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组与组之间,人物与人物之间,又互相勾连,存在着非常巧妙的关系,形似一种串珠式的结构。在当下,研究《水浒传》的叙事结构,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文学参考价值。 二、近代有关《水浒传》叙事结构的研究及不足之处 有关水浒传的叙事结构,半个世纪以来都有着许许多多不一样的看法,首先,茅盾认为,《水浒传》的结构并不是一个有机的结构,就像我们可以把若干个主要人物的故事分辨为各自独立的短篇或者中篇,也不会有任何的割裂之感。李希凡则认为,《水浒传》的长篇章回结构,不仅不是缺乏有机的结构,而是具备了现实主义长篇艺术结构的主要特色,即使有一些地方过于累赘和松散,保留着讲述阶段某些原始形态的缺陷,它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长篇章回小说刚刚形成时期的一些独有的特点,即便如此,也并没有损害本书在思想艺术上的完整性。我们可以得出,虽然关于有机和无机的讨论意见并不一致,但是大家研究的视角基本上都是从《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和篇章结构来入手的。[1] 到了80年代,学者们关于《水浒传》叙事结构的描述最具代表性的则是“板块结构”,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学者郑云波,他发表了“论《水浒传》情节的板块构成”,比较详细地阐述了这个观点。此后,马成生教授则进一步地阐述了这个观点,他们主要认为在《水浒传》中,鲁智深、林冲的故事和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属于前三段,而武松、宋江的故事则属于双十回,后来发展的杨雄一群人的故事,三打祝家庄的故事,朱全、雷横及柴进一伙的故事、打青州、闹华山以及攻打曾头市的故事都属于小五章,而最后卢俊义的故事、被招安的故事、征服辽、田虎、王庆以及最后平定方腊的故事就属于小六块。这种板块结构克服了有机无机说法中的笼统不清的弊端,对《水浒传》原著解读得更加深入了,但是他阐释的思维依旧是在寻找贯穿这些板块的线索,认为《水浒传》的作者就是设置了一条以忠义为主要内容的线,然后将全书的大板块和小板块贯穿了起来。 事实上,小说的结构对于叙事的程序是有着统摄作用的,传统的研究视野,总是习惯于将这种结构看成是一个由某条线索贯穿的形态,但是小说的结构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不断的寻找和建构的形态,也是一个具有整体性以及若干的转换规律性的体系,不同的叙事结构也有着不同的组合方式,《水浒传》的叙事结构既与早期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不同,也与后期的《西游记》不同,它其实开辟出了叙事文学全新的结构类型,如果我们依旧执着地通过寻求一条贯穿板块的线来对小说的结构进行阐述,就很难说明结构所具有的转换性和调节性,这正是传统观点的不足之处所在。[2] 三、《水浒传》与人物个性有关的叙事结构 《水浒传》的叙事结构事实上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从故事型小说向性格型小说转化的过程所衍生出的一种新形态,这种形态同时也为明清小说的发展带来了较为深刻的变化,这其中,书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塑造得非常成功的人物性格对于结构发展的推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水浒传》对于人物的描述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人物也同时在矛盾中不断地被否定和转换,人物的性格结构不断地发展出新质,故事情节也就自然而然地向前推动和发展,所以,我们可以说,是人物性格结构的发展在为小说的叙事结构的发展提供了内在性的依据和机制。无论是一个人物还是多个人物,他们在结构中所产生的作用,当然就不再是人物性格结构本身了,而是转换成了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这种特色在小说的前70回表现得非常明显,而到了70回以后,这种借助于人物个性来推动叙事结构的写作手法不见了,贯穿在人物生命之中的生气也略显不足,所以金圣叹一再斥责《水浒传》的后70回的创作纯粹是狗尾续貂之作。我们可以简要地将《水浒传》的叙事结构新形态概括如下:1、人物性格是《水浒传》叙事结构和组合方式建构的基础;2、《水浒传》前70回和70回之后的叙事结构存在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其实就在于对人物性格的挖掘之上;3、我们研究《水浒传》的叙事结构,绝对不可能脱离对其人物性格的研究,必须要考虑在推动故事结构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人物结构是如何组合、转换的,以及它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