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版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与形成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暴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统治者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孟子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的思想 (1)、施政主张:“仁政” (2)、君民关系:“民贵君轻” (3)、伦理观:“性本善” 孟子的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在唐后成为儒学经典,位列“四书之一。” 孟轲被后世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丘。 四书: 《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4、荀子的思想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荀子的思想 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他所提出的“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从道不从君。”等观点,都可见诸与孔孟的思想学说。 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荀子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主张以礼治国,已隐含着法的作用,表现出趋向法治的观点,并以此影响了他的学生韩非子、李斯等人) 荀子还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优秀思想,如荀子说“天行有常”,这同老子的“道法自然”是相通的。 (1)、施政主张:“仁义”、“王道” (2)、君民关系:“君舟民水” (3)、伦理观:“性恶论”—通过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4)、自然界:“天行有常” 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孔子 孟子 荀子 时 期 仁的 思想 民本 思想 人性论 爱人 以德治民 性相近 仁政 仁义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善论 性恶论 春秋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奠定 基础 体系完整 A、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 道 ” B、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C、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D、哲学思想: 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运动,事物是相互依存和不断转化的 《西游记》中太上老君形象 三、道家和法家 1、老子的主张 2、庄子 思想主张: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中原大地冲突与战争不断。原来地位低下的士族阶层, 也渐渐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视。士族开始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主张。渐渐的形成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现象——百家争鸣。 思考:何谓“百家争鸣”?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 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初税亩,非礼也,谷出不过藉,以丰财也。 ? ──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 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什么原因造成的?带来了怎样的结果? 现象:井田制瓦解,开始按田亩收税。 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私田大量的被开垦出来。 结果:封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