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建模研究.ppt

  1. 1、本文档共1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储层建模研究

一、储层建模研究相关概念 二、储层建模宏观研究概述 三、储层微观建模概述 四、储层建模方法概述 四、储层建模方法概述 4、储层建模步骤 数据准备 构造建模 储层建模 模型粗化 储量计算 图形显示 油藏模拟 数据来源:岩心、测井、地震、试井、开发动态 数据类型:坐标、分层、断层、储层 集成各种不同比例尺、不同来源的数据,形成统一的储层建模数据库,以便于建模。 必须保证建模的原始数据的可靠性 构造模型反映储层的空间格架。在建立储层属性的空间分布之前,应进行构造建模。 构造模型由断层和层面模型组成。 输入:地震构造解释、多井地层对比 网块尺寸越小,标志着模型越细;每个网块上参数值与实际误差愈小,标志着模型的精度愈高。 地质-数学-计算机的结合 影响储层模型精度的关键因素: (1)资料丰富程度及解释精度 (2)建模方法 (3)建模人员的技术水平 三维图形显示、任意旋转、任意切片 从不同角度显示储层的外部形态及其内部特点 计算机内存和速度的限制(常规的黑油模型网格节点数一般不超过30万个)。 模型粗化(Upscaling)是使细网格的精细地质模型“转化”为粗网格模型的过程,使等效粗网格模型能反映原模型的地质特征及流动响应。 四、储层建模方法概述 5、与油藏数值模拟的关系 要求储层地质模型的结果能与油藏数值模拟直接相连。 目前采用的办法是进行精细的储层地质建模,对地下储层进行精细研究,然后对地质模型进行粗化,利用粗化的模型进行油藏数值模拟。 趋势:进行一体化研究 四、储层建模方法概述 (二)、确定性建模方法技术 储层沉积学方法技术 地球物理方法技术 克里格方法技术 四、储层建模方法概述 1、储层沉积学方法技术 主要用于建立储层结构模型,其目的是建立储层概念模型和进行井间储层对比。 主要方法有: 露头分析与建模 高分辨率地层对比 井间砂体对比 水平井建模 四、储层建模方法概述 四、储层建模方法概述 四、储层建模方法概述 数据/资料库 等时地层对比 测井岩性解释 砂体对比 砂体构型 分析与建模 储层参数 插值与建模 沉积模式 地质知识库 三维地震/ 井间地震 地层倾角测井沉积学解释 试井/开发动态 古地形分析 层序地层学原理 应用地质知识库指导砂体对比过程 砂体几何形态(长宽比、宽厚比、砂泥比等) 砂体连通关系(垂向叠置、侧向叠置、孤立状) 应用三维地震和井间地震信息获取砂体几何形态及连通关系等信息 获取砂体定向信息 获取砂体连通信息 应用古地形资料,帮助进行砂体对比 由边滩相变为天然 堤微相的相变砂体 下切砂体对比模式 四、储层建模方法概述 2、地球物理方法技术 应用地球物理资料研究储层的几何形态、岩性及储层参数的分布。 一般是针对盆地内某区块或有利储集相带的一套含油层段进行研究。 研究精度相对较低,一般在几米~几十米范围内,在地震剖面上主要表现为一个反射同相轴或几个同相轴组成的反射波组。 地球物理属性 地质参数 四、储层建模方法概述 地震数据库 地震构造解释 构造建模 地震参数提取 地震-地质参数 相关性 分析 砂体预测与建模 层速度 波阻抗 振幅 …… 储层参数建模 波形分析 四、储层建模方法概述 优势: ?三维地震资料覆盖面广、横向采集密度大。 ?应用三维地震资料,结合井资料和VSP资料进行储层建模时,垂向分辨率一般20米左右,通过地震反演技术可提高至4-8米。这类模型可满足勘探阶段油藏评价的要求,但对于油气田开发方面的应用尚需作很多工作。 三、储层微观建模研究概述 胶结作用 矿物在孔隙中沉淀并固结为岩石 方解石胶结 硬石膏胶结 三、储层微观建模研究概述 阴极光下,方解石两期胶结(X140) 第一期靠近颗粒,为含铁方解石(棕红色) 第二期在孔隙中,为方解石(亮黄色) 三、储层微观建模研究概述 溶解作用 流体对矿物进行溶解 港湾状 串珠状溶缝 三、储层微观建模研究概述 长石溶蚀 三、储层微观建模研究概述 交代作用 一种矿物被另一种矿物所置换 方解石大面积交代粘土 颗粒边缘交代 三、储层微观建模研究概述 3、成岩作用分析鉴定方法 储集岩的分析鉴定方法 铸体薄片:矿物组成、孔隙成因鉴别、孔隙产状描述等 阴极发光:矿物世代关系、自生矿物识别及成因 扫描电镜及能谱测量:孔隙产状、类型、形态、连通性 孔喉比、自生矿物、元素分析、粘土矿物 X衍射:粘土矿物相对含量 电子探针:元素组成 包裹体测量 同位素分析 三、储层微观建模研究概述 4、成岩阶段划分 划分依据: 自生矿物分布、形成顺序及自生矿物中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 粘土矿物组合及伊利石/蒙脱石混层粘土矿物的转化 储层岩石结构、物理性质变化及孔隙带划分 有机质成熟度 古温度 类型: 早成岩期:A、B 晚成岩期:A、B、C 三、储层微观建模研究概述 (三)、粘土矿物表征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