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加强备课组建设 ---走出集体备课误区的有效策略
加强备课组建设 ---走出集体备课误区的有效策略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李光杰 备课组 备课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保障机构,是校本教研的基本单位,是同伴互助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分享经验的平台。 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将同轨或非同轨(有过执教经历)的教师集中起来,就某一册教材、某一单元或某一课时的教学进行共同探讨和交流,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每节课的教学。使集体备课的内容具有代表性,侧重性,体现的是以点带面,纲举目张。 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成为日渐兴起的一种教研新模式,成为学校教研活动的“重头戏”和“亮点”。他要求同科或相关学科的教师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通过相互讨论、集体研究等形式制定出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方案。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我们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明白了在集体备课中,每位教师要群策群力,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可以是和风细雨式的述说,可以是面红耳赤的争论,也可以是唇枪舌战的辨析。集体备课离不开教师的全员参与和共同研讨,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执教者还要再次进行归纳、提升和再创造,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通过相互借鉴,相互启发,互利互惠,相得益彰,使教学过程真正达到最优化,既发展了学生,又成长了教师。 主要表现有 一是学期初的集体备课。同轨教师就某一册教材进行单元分工,每人各一·个单元,具体内容是分析单元的重点难点、教法学法等,特别是对所备单元的独特认识和个性化教法更为重要,而不必具体到每一课时的教学。在个体备课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研讨,形成共识,由集体备课组长执笔,修改并记录下来。 二是日常教学中的集体备课。日常教学中,如果某位教师遇到什么问题或困惑,同轨或有过执教经历的教师坐下来,进行集体研究和探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集体备课” 及时、有效、实用。 三是考试后的集体备课。每次考试后,同轨教师对学生试卷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找出共性的问题,商讨今后教学的改进措施,并记录备案,以供其他教师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参考使用。 集体备课最突出的功能是萃聚集体智慧,优化教学方案,减轻教师负担,增强课堂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自我成长的有效途径。 集体备课误区之(一) 少数教师掌握着话语权,其他教师要么不敢发表意见,要么不愿意发表意见。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缺乏合作与包容的文化氛围,一些教师怕自己讲不好而被其他教师看轻自己,所以不敢发表意见。 集体备课误区之(二)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单一,一般根据学生考试成绩对同学科教师进行排队、比较,这样,同学科教师就成了竞争对手,因此不少教师不愿意将自己的经验与别人分享。 集体备课误区之( 三) 学校管理滞后,有些学校根本没有制定集体备课评价制度,有些学校虽然制定了评价制度,但由于评价标准不完善,因此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掘教师的潜能,调动其参与集体备课的积极性。 集体备课误区之(四) 实际教学与管理中,许多教师为了应付领导和上级的检查,只看重了备课的书写和格式,而忽略了备课的精髓和目的;学校管理者在检查备课笔记时,也是只看书写、看结构、看规范,大家都犯了买椟还珠的错误。 误区背后的现象之(一) 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备课组为了应付检查,将教材各章节平均分给同年级的各位任课教师,由他们分头撰写,将参差不齐的个人教案权当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等同于“教案之和”。这种“承包式”的方法,虽然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和负担,但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没有教师的共同参与和讨论,更谈不上教师心灵的碰撞和共同智慧的结晶,成了“挂羊头,卖狗肉”,有形无实。 误区背后的现象之(二) 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书的翻版”。备课组成员为了快速完成组内分配的任务,实现教师“自我解放”,将教学参考资料——《教案书》上的内容原封不动的打印出来,视为“集体教案”,更有便捷者,干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在线查找”,将各大教育网页中与新教材相匹配的教案进行“成功下载”,装订成册。全然不顾内容是否切合自己教学的实际需要,没有舍取,不加选择,“捡到篮里就是莱”,把网上或书上的资料全盘吸收,窃为集体所有,美其名曰“集体备课”。这种做法“简单易行”,“拿来”了他人的成果,甚至压根儿就没有自己教师参与的成份,有名无份,作假现象更为严重。 误区背后的现象之(三) 集体教案成了“被封存的历史文物”,平时崭新地放在案头,没人想起看,学校要抽查了,迅速利用一节课时间一目十行的浏览一遍,在“重点”地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