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性-西江流域生态文化本质特性.docVIP

可持续性-西江流域生态文化本质特性.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可持续性-西江流域生态文化本质特性

可持续性:西江流域生态文化本质特性   摘 要:形成于传统农业时代的广西西江流域生态文化,重视保护山林水土等关键性环境资源的,注重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同时也注意防范自然灾害,能保障人类生活得以存续。西江流域生态文化构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因而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文化。 关键词:西江流域;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性指一种过程或状态能够长久维持下去。谈到人类生存和发展,奠基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之上,没有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人类迟早都要毁灭。保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就是要做好环境保护。 西江流域的民族生态文化,虽归属于传统农业文明发展模式,但却是一种最重视环境保护,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 1 西江流域各民族重视山林水土等关键性环境资源的保护 西江流域长期以来都是自然植被茂密的地区。这里的人民在与自然环境的长相厮守中,充分认识到植被与他们的生活的密切关系,所以在保护植被方面有高度的自觉。而水是生命之源,“无水不活”,不要说住在高山上的瑶族视水如命,西江两岸的人们,也对水的重要性(以及危害性)一样深有体会,所以如何保护及利用水资源,在长期的实践中也形成了很多习俗。 侗族的《款规》中,有对破坏地脉、毁坏田塘、破坏森林、偷柴偷笋、偷水截流等行为的规范和对犯者的处罚规定。[1]因为建房烧柴等需要砍伐树木,则必须进行一些仪式,或信守某些规矩。“风水树”是绝对禁止砍伐的,侗族如此,瑶族也一样。平日里,瑶族砍树前要先焚香化纸,祭山神。如果煮饭不熟或出门后忘带工具,则要停工。进山后,不许讲不吉利的话,不准大喊大叫;忌吹口哨,忌用口数数。桂平一带的汉族,每年出门砍伐的第一天,要杀鸡祭拜社公、祖先,祈求保佑砍伐时平安无事。在砍倒第一棵树以前忌讲话,连所用的斧也不能称“斧子”或“斧头”,而只能称“开山”,以求逢凶化吉。砍伐结束之日,要摆席设宴,庆贺一切平安顺利。 居住在平地的村寨,通常都选择前有水、后有山的地方。村后的山习惯上就叫“后山”,一般林木茂盛,被视为该村“龙脉”所在,不但禁止砍伐,甚至到后山上拾柴,也被视为不好的行为,免不了受人诟病。如果哪家的媳妇犯了禁,在村里开会的时候就会受到批评,视情况可能还要赔偿损失。 禁砍慎伐之外,西江流域各民族更有植树的良好风俗。壮族有“添丁种树”的习惯。谁家生了小孩,家里便到村外山岭种植杉、松、桐、油茶等树。树要种好管活,以象征小孩能像树木一样发芽生根,茁壮成长。横县壮族种竹种树时不许小孩在场,不吉利。因为竹木长大后要被人砍伐,孩子种竹种树,就意味着孩子的命运与竹木相同。来宾县的客家人,每年春季都由有威望的老人发动,到村边的空地上植树。谁不响应和参加,就会受众人的谴责。 在种稻的地方,河流和池塘的重要性非常大。每一块稻田,都是靠大大小小的河流和池塘灌溉的(河流不经过的地方,往往有池塘,可以用戽斗戽水。这种水塘也不给养鱼)。按很多地方的村规民约,河流是浇田浇地、洗衣、洗菜以及洗澡的地方,不许任何人任意堵截,养鱼种菜。在有些村寨,每年冬季农闲时节,都会组织青壮年对池塘进行清淤,进行河道疏浚,也包括修整村里寨外的路面。这种劳动每家都必须派人参加,否则就受谴责。 各地的乡约、民约中都有保护林木、水源、耕地的规定和处罚方式,比如罗城仫佬族民国23年乡村禁约规定:不拘公有私有的山林,概行禁止放火;各村山场多是田水发源地点,不论何人,不准入山乱行砍伐,偷取林木,如有违犯,罚金三十元以下。武阳区乡村禁约规定:凡水源山内所有树木森林,只许取伐干柴,生柴则不准,更不准遍山砍倒留干;只准肩挑,不准放大帮柴火由河放下发卖。如有违背公议,私自砍伐者,处以十元以下之罚金,并谢证人花红三元六角。[2] 罗城县的仫佬族乡村大梧村有块石碑名为《孙主堂断祠记》,列了三条类似乡规民约的文字,其中第二条第三条(表示逐一罗列,所以每一条的序号都是“一”)的内容是: 一、村内各家收养六畜,自行照看检管,不得任其践踏毁坏(庄稼),如被六畜伤残,原主即禀甲长点验,去一赔二,而村内亦不得借事生枝,如有行赶人六畜入田地,借甲款勒罚,查知论反坐罪,送官究治。 一、各坝水沟,春夏秋冬四季,俱要取水灌养禾苗生理。如有不法贪心,私行撬挖戽鱼,截沟装筌,查知,甲长理处责罚,如抗不遵,甲长送官究治。[3] 刻在石碑上,目的是要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后代都知道这些规约,记得这个事情,一定不能破坏林田水利资源。 上述可见,在传统农业时代,西江流域各地区各民族的民俗,都非常重视维持环境的原生性,而且自觉主动地用各种方式使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2 注重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在生产时要尽可能地少投入,多产出。同时,需要注意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减少浪费。要有计划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