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昌耀诗-大西北星云中一颗耀眼星星
昌耀诗:大西北星云中一颗耀眼星星 新时期以来,在大西北涌现出了杨牧、周涛、章德益、李瑜、杨树、雷霆、石河、肖川、秦中吟、贾长厚、昌耀、白渔、高平、师日新、林染、唐祈、高戈等老中青各具特色的众多诗人,在祖国大西北的上空组成了一片神奇、壮美、厚重的诗的星云……
昌耀则是壮美的大西北星云中最耀眼的一颗诗星,是他们中最杰出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他的诗以浓郁的时代气息与沦桑感,以浓烈的地域特色与乡土情,以鲜明而奇异的阳刚之美显示了大西北诗歌独特的雄性美与独特的内蕴。
同许多“归来”派诗人一样,昌耀的诗具有浓郁的自叙传的特点。他曾经是新生活的热情追求者与创造者,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不满14岁即弃学从军;随军北上,1951年春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停战协定签字前十余日”,在朝鲜元山附近负重伤归国;1955年响应“开发大西北”的号召,到青海省文联任创作员;昌耀曾自称为“一株/化归于北土的金桔”(《南曲》),“是北部古老森林的义子”(《家族》)。他是一位忠于革命事业的坚强战士,他曾说“党就是我的母亲,部队就是我的家”。然而,1957年因为一首短诗《林中试笛》而被错划为右派分子,过了20多年“监禁、苦役、颠沛流离”的生活。“与泥土、粪便的贴近,与劳力者治于人者的贴近”,使他“追求一种平民化,以社会公正、平等、文明富裕的乌托邦作为自己的即使是虚设的意义支点”,他追寻“一种有体积、有内在质感、有瞬间爆发力、男子汉意义上的文学”(昌耀:《我的“业务自传”》)。他的诗显示了一个生命进击者在精神和肉体遭到残害,却依然艰苦拼搏,不断跋涉的人生足迹,显示了他对社会对人生特有的沉重而真实的心灵感应。《慈航》《山旅》《雪,土伯特女人和她的男人及三个孩子之歌》等诗描述了一位“摘掉荆冠”踏荒而至的青年诗人在土伯特人的土地上和生活中,以无罪的“戴罪”之身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寻找生存空间获得温情、爱情的生命历程,以及他与雪线、银峰、飞瀑、阳光、野火、火烧云、田野等青藏高原融为一体的生命图象,这些诗既是昌耀的生活历程与坎坷命运的艺术再现,也是西部社会生活的真实图景。诗人曾“像一个亡命徒/凭着夜色”,“牵着跛马”,“趱行在万山的通衢,踅身/猛兽出没的林莽,扪摸着高山苔藓寄生的峭岩,/躬着背脊小心翼翼/越过那些云中的街市、/半坡的鸟道、地下的阴河”(《山旅》)。20多年的流放生涯,诗人历经磨难,曾“蜷缩在这山地的一间陶器作坊”脱坯制陶,曾迎着暴风雪在冰山雪岭“剥取岩芯的石棉”。诗人是孤独者,是夜行客,当诗人在石砾山海中孤寂的跋涉时,当他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鞋底渗出”时,仍矢志不渝地以一个生命进击者的姿态与气度,艰苦地跋涉着,攀缘着,探求着,拼搏着,希翼着,他甚至“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之“为伍”,“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之“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峨日朵雪峰之侧》)便感到莫大的欣慰了。在“历史的苦雨凄风”之中,在“命运怪异莫测”之时,他仍执着地“踏勘”着“历史的崎岖”,“凭吊”着“岁月的碑林”。诗人始终把个人的遭遇和历史的变迁,社会的演进结合起来,因而其作品具有强烈的历史的穿透性和现实的真实感。
昌耀在1998年曾说,他“从创作伊始就是一个怀有政治情绪的人。当如今人们趋向于做一个经济人,淡化政治意识,而我仍在乐道于卡斯特罗气节,以色列公社,镰刀斧头的古典图试,几疑心自己天生就是一个左派分子”。然而,1950年代中期,当他满怀“热诚投奔大西北熔炉”,却遭到了“集体性的政治谋杀”????。对于历史的反讽和个人的屈辱,他没有被摔垮,被扼杀,而是艰难地、倔强地“夜行在西部高原”,他说,“我从来不曾觉得孤独”,因为有“低低的熏烟”“牧羊狗”“成熟的泥土的气味儿”,有“大山的绝壁”以及绝壁上洞开的门窗,有“乳儿的母亲”,“有吹灭了”的“油灯”与其作伴(《夜行在西部高原》)。他“常在鹰群与风的嬉戏中感受到被勇敢者领有的道路,听风中激越的嘶鸣迂回穿插/有着瞬息万变。有着钢丝般的柔韧”。他“在沉默中感受了生存的全部壮烈”。诗人于孤独中不觉得孤独,于茫然中看到前进的道路,于苦难中获得钢丝般的柔韧,于沉默感受到了生存的壮烈,其根源全在于他是“这土地的儿子”。他亲身的生命体验感受到了“美的泥土”,“美的阳光”,因此坚信:“生活当然不朽。”(《凶年逸稿》)
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喉舌。”????艾青曾说:“诗人也只有和人民在一起,喜怒哀乐都和人民相一致、智慧和勇气都来自人民,才能取得人民的信任。”????昌耀罹难之后,以“带罪”之身长期生活在大西北的荒原雪域草原漠地,大西北的山水乡土风物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