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交易法律制度.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电子信息交易法律制度

电子商务法 邵玉东 德州学院政法系 第六章 电子信息交易法律制度 主要内容: 信息、信息权及信息交易 电子信息交易法律关系 电子信息交易的履行问题 第一节、信息、信息权及信息交易 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无非以两种方式存在着,一是有体物的方式;一是信息的方式。 . 前者如土地,汽车,衣服等,在法律上为有体物;后者如书籍,音像磁带所载的内容,在法律上称为无体物.尽管信息作为有价值的产品与有体物一样地久远,但信息作为一种可交易的产品则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产物. 1、信息的概念 二者虽然具有共同的内容,即信息,但是,前者(有外在有形载体)是通过载体(物)的交付而转移信息,对此问题传统的合同法和知识产权法可以解决.而后者(数字化形式)可以通过数字传输方式转移信息,对此问题传统的法律并不能完全解决. 2、数字化信息的特点 2)易篡改性. 信息的内容很容易被修改,即使卖方要求使用人未经同意不得修改信息的内容,但是用户仍然可以采用特定技术来改变.为了维护信息所有者的利益,应允许他们有维护信息完整的权利. 3)易复制性. 所有信息都可以被低成本的,无限次的复制,存储和传输.其生产厂商只要开发出信息就可以无限次的许可使用,同时也不得不防止产品的盗版行为. 二、 信息权 关于作品数字化,一般认为是一种复制行为.从技术上说,传统作品被数字化转换的过程包括两个步骤: 一是把传统作品的原有形式转换成二进制数字编码, 二是把转换出来的二进制数字编码固定在某个载体上,这种行为实质上与摄影,录音,录像,复印类似,只是一种技术手段,提供更新的表现方式而已.将作品数字化的转换过程同以往以摄影,录音,录像,复印等技术手段处理作品的过程没有本质区别.因此数字化应和录音,录像并列为复制的方式之一. 案例分析——北京法院审判的六作家状告网络公司著作权侵权案 原告王蒙、毕淑敏、张承志、张洁、张抗抗、刘震云诉称,他们分别是《坚硬的稀粥》、《预约死亡》、《黑骏马》、《北方的河》、《漫长的路》、《白罂粟》、《一地鸡毛》的作者,分别对上述作品享有著作权,被告世纪互联公司未经许可,将上述作品搭载到其开办的网站-北京在线(网址为:)上传播,侵犯了他们对各自作品享有的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故原告请求法院判令被告:1.停止使用作品;2.向原告公开赔礼道歉;3.承担本案的诉讼费及调查取证费;4.赔偿经济损失的精神损失。 被告辩称,因我国法律对在国际互联网 上传播他人作品是否需要取得作品著作权人的同意,怎样向著作权人支付作品使用费等问题都没有任何规定,在其公司网站所载的原告作品是“灵波小组”从互联网上下载的,不是其公司首先将原告作品刊载到互联网上的,因此他们不知道在网上刊载原告作品还需征得原告同意。他们刊载原告作品的行为仅属于“使用他人作品未支付报酬”的问题,况且访问其公司“小说一族”栏目的用户很少,没有任何经济效益。我们在刊载原告作品时,没有侵害原告的著作人人身权,原告主张的精神损失不能成立。总之,其公司刊载原告的作品无侵权故意,出现上述问题是由于法律和实践原因所致,希望法院查明事实,依法公断。 一审 一审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是其文学 作品的著作权人。根据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人对其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依法享有专有权。这种专有权体现在作品的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享有支配的权利,其有权使用自己的作品和许可他人以任何方式和形式使用自己的作品。一部作品经数字化转换,以数字化方式使用,只是作品载体形式和使用手段的变化,并没有产生新的作品。作品的著作权人对其创作的作品仍享有著作权。因此,在国际互联网环境中,原告作为作品的著作权人,享有著作权法规定的对其作品的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 我国著作权法第10条第(5)款所明确的作品使用方式中,并没有穷尽使用作品的其他方式的可能。作品在国际互联网上进行传播,与著作权法意义上对作品的出版、发行、公开表演、播放等方式虽然有不同之处,但本质上都是为实现作品向社会公众的传播使用,使观众或听众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作品传播方式的不同,并不影响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传播的控制权利。因此,被告作为网络内容提供服务商,其在国际互联网上对原告的作品进行传播,是一种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的侵权行为。 就本案而言,虽然在国际互联网的其他网站上亦有涉及本案原告的作品传播,但这与被告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无关。同时,被告作为国际互联网内容提供服务商,其丰富网站内容的目的是吸引用户访问其网站,在经营活动中是否营利,只是衡量其经营业绩的标准之一,并不影响被告侵权行为的成立。对原告的损失赔偿将综合被告侵权的主观过错、侵权的持续时间、侵权的程度进行考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