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ppt

  1. 1、本文档共7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

课程: 教育原理 教学目标: 1.明确教育目的内涵 2.了解教育目的的类型和功能。 3.理解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并正确把握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基本问题。 4.了解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5.掌握我国新时期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正确领会和把握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及相互关系。?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一)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待。即它是人们对受教育者达成状态的期待,是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了何种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确定的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关系 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根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它是国家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教育方针的内容包括: 教育的性质和方向(说明教育为谁培养人) 教育目的(说明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 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和方法(说明教育怎样去培养人)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育目的是位于教育方针之下,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目标与规格。可以说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在培养对象上的具体化。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具体人才培养要求或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 一般与具体的关系 培养目标要根据教育目的制定,教育目的通过培养目标实现。 2、教育目的的层级结构 由高到低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国家的人才培养规格目的。是国家 对教育所要造就个体在质量规格上的总的规定和 对教育培养的个体在从事社会职业时的各种基本 素质的规定。 第二层次:为学校培养目标。 第三层次:为课程目标。 第四层次:为教学目标 三、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一) 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三、教育目的的类型 1、从教育目的的制定者:分为国家的教育目的、社会团体的教育目的、个人的教育目的; 2、从教育目的实现与否:分为理想的教育目的和现实的教育目的; 3、从教育目的的表现形态:分为外显的教育目的和内隐的教育目的; 4、从教育目的的承载者:分为学生的教育目的、教师的教育目的、家长的教育目的等。 (一)教育目的确立的客观依据 1、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2、教育目的确立要依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需要。 3、教育目的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 (二)教育目的确立的主观依据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所谓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用、意义,归根结底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它存在于主客体相互作用之中,是一种关系范畴,而不是实体范畴。一个事物对于人是否有价值,就是视其能否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价值的大小也就是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程度的大小。 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在教育史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也最带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于个人个性的发展还是注重于社会需要。具体有以下观点: 教育史上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观 1.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知识和规范从而使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1.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卢梭 :培养“自然人” 基本特点 : 倡导人性本性,强调教育的价值 尊重人的自然本性 关注个人的价值和地位 2.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 凯兴斯泰纳(Geog Kerschensteiner,?-1857) 法国的孔德(A.Comte,1798-1857) 涂尔干(E.Durkheim,1858-1917) 基本特点 : 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 重视培养公民及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5.文化本位论 代表人物: 李特 斯普朗格 主要特点: 崇尚精神,关注生命价值 强调文化,倡导人与精神文化的融合 6.生活本位论 赫伯特·斯宾塞:“教育生活准备说”, 杜威 :“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gennv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