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之基础生命支持(BLS)及除颤器使用ppt【精美医学课件资料】
人工气道的建立 气道管理阶梯 第一阶梯:特殊体位 第二阶梯:徒手开放气道 第三阶梯:非侵入性气道设备 第四阶梯:侵入性气道设备 第五阶梯:有创气道类 2005年使用高级气道设备的规定 因为插入侵入性设备有时要中断胸外按,所以急救者必须清楚使用侵入性气道设备的好处与危险并衡量利弊。插入侵入性气道设备可以延迟到尝试复苏几分钟以后。 气管插管 10秒内完成 确定位置 距门齿21-23CM 10ML 气囊/纯氧15-30秒 妥善固定 单人心肺复苏徒手操作标准步骤 确保安全 判断意识 启动应急系统 将病人仰卧位,置于地面或硬板上 开放气道,清理口腔异物 判断呼吸 如没有呼吸给于口对口人工通气2次 检查颈动脉和循环指征 如没有给于胸外按压30次 2分钟/5个循环检查呼吸脉搏,小于10秒钟。 尽快连接除颤仪 双人基础CPR程序 1. 步骤与单人CPR基本相同 2. 两人动作必须协调一致,一人按压,一人吹气,以30:2、15:2比率进行。 3. 两人最好站在病人两侧,间隔时间不应超过5秒 4. 每2分钟必须轮换,间隔时间不应超过5秒 5. 如必须转运C P R应不间断的进行 气道异物梗阻(FBAO)患者的处理: 对成人和1岁以上儿童用力扣背,腹部冲击,和胸部冲击。 2. 推荐采用简易的腹部冲击法快速解决气道异物(Class Ⅱb)。如果腹部冲击法无效,救助者可以考虑胸部冲击法(Class Ⅱb)。肥胖,妊娠晚期,应该采用胸部冲击法。 小于1岁的婴幼儿不推荐使用腹部冲击法,因为可能会导致损伤。应将婴儿倒转,进行5次背部拍击和5次快速胸部按压1次/秒,交替进行,直到异物冲出。 4. 如果成人或儿童气道异物梗阻的患者开始失去反应,救助者应该小心地把患者放置在坚实平面上,立即启动EMS系统,然后开始30:2的CPR中,每次开放气道进行人工通气时,救助者都应该观察气道中是否有异物,并在明视下用手指将异物取出。常规盲视下用手指清扫气道是有害的。如为发现异物,又不能进行人工通气时,应继续30次的胸外按压然后再检查口腔。 D 判断环境是否危险 R 检查患者反应 无危险 从正面接近,表明身份 有危险 合理转移患者 清除口腔分泌物 (头侧位) 患者不清醒, 立即启动EMSS,寻找AED A 开放气道 A 开放气道 B 人工呼吸 C 心脏按压 按额抬颏法、 抬举下颌法( 限医务人员) 判断有无呼吸< 10秒钟 (一看、二听、三感觉) 无呼吸:立即吹两口气 >1秒/次,见到胸廓上抬 查大动脉搏动 < 10秒钟( 限医务人员) C 心脏按压 每2’查动脉搏动 < 10秒钟 ( 限医务人员) 用力压、快速压 尽量不间断 <8岁、双人:15:2 其余:均为30:2 每2’查动脉搏动 < 10秒钟 ( 限医务人员) 无呼吸 无大动脉搏动 有呼吸 无大动脉搏动 无呼吸 有大动脉搏动 有呼吸 有大动脉搏动 复原卧式、等待救援 每2‘检查一次B/C 注意保暖 B 人工呼吸 C 心脏按压 持续CPR 直到救护车到来 停止心肺复苏的时间 施救者应对心脏骤停者进行尽责、完整的CPR和ACLS。 放弃复苏没有确切的时间 停止复苏应根据临床情况和尊重病人的人格角度综合判断。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东直门医院急诊科 李雁 人工呼吸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首先将人工呼吸急救法用于“自缢死”的经验,载入《金匮要略》。《本草纲目》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这种人工呼吸法,相当于今天的胸外心脏按摩和臂环运动式。 口对口吹气式,早在元代以前就有了。《中藏经》有人说是华佗著,经考证,乃是由六朝人撰,为公元3~6世纪时的医学著作。这么说来,口对口吹气式,在中国约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了。 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简称CPR ( CP: Cardio-Pulmonary R:Resuscitation ) 心肺脑复苏CPCR (C:Cerebral) 是研究心跳呼吸骤停后,由于缺血缺氧所造成的机体组织和器官衰竭的发生机制及其阻断并逆转其发展过程的方法 目的:保护脑和心肺 尽快恢复呼吸和循环功能 心肺复苏历史回顾 50年代彼得·沙法(Peter Safar)教授等重新发表了口对口吹气术。 1960年,考恩医生(Kouwenhoven)等人观察用力在胸外按压,可以维持血液循环。 沙法与考恩确认了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术联合应用技术的合理性。沙法结合两种方法,奠定了现代CPR的基础。 1974---开始面向公众进行心肺复苏培训 1986---儿童BLS、ALS指南制定 1992---成立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筹备委会 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