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缘1933年叠溪Ms75级地震发震构造再研究.PDF

青藏高原东缘1933年叠溪Ms75级地震发震构造再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青藏高原东缘1933年叠溪Ms75级地震发震构造再研究

第62卷  第2期   地 质 论 评      GEOLOGICALREVIEW   Vol62 No2 2016年 3月 Mar. 2016 青藏高原东缘1933年叠溪Ms7.5级 地震发震构造再研究 1) 1,2) 1) 1) 张岳桥 ,李建 ,李海龙 ,李建华 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2)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 内容提要:青藏高原东缘1933年叠溪75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至今仍然难以琢磨,前人或将其归因于NW向松 坪沟断裂的左旋走滑活动、或南北向岷江断裂左旋走滑活动,但地表同震破裂、地震地质、地震等烈度图等调查和研 究结果都不支持这种走滑型断层的地震成因。本文基于叠溪地震区构造地貌和湖相地层断层调查,结合古地震和 历史地震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与2013年四川芦山Ms70级地震类似的发震构造模型,即隐伏断坡型逆冲断层发震 构造模型,认为在叠溪震区10~15km深部隐伏一条西倾的逆冲断坡,其向东逆冲作用导致了叠溪地区频繁的地震 活动。这个发震模型有待深部地球物理测深资料和地表大地测量资料的验证。 关键词:1933年叠溪75级地震;岷江断裂;逆冲断坡;发震构造;青藏高原   历史强震的发震构造调查、地震与活动断裂之 镇江关—校场—茂县段,是叠溪地震的发震断裂。 间的成因联系研究是一项基础性的地震地质工作 钱洪等(1999)通过野外调查,在叠溪河谷区发现了 (邓起东等,2003)。1933年叠溪75级地震被认为 岷江断裂延伸的形迹,认为在校场以北,岷江断裂沿 是上世纪川西高原一次重要的地质灾害事件(图 岷江西岸通过,校场以南,沿东岸出露,总长可达50 1),它使川西高原重镇———叠溪古镇毁于一旦,其 km以上,与松潘县以北的岷江断裂可比。据此这些 产生滑坡、堵江、溃坝等的地质灾害造成了重大的人 作者认为,横贯叠溪震区的近南北向岷江断裂南延 生伤亡和财产损失。尤其是,迄今对该地震的发震 才是叠溪地震的发震构造。但岷江断裂是否存在、 构造及其深部背景一直困扰着地震地质学家,提出 如何通过叠溪地震区、活动性质等问题,目前仍然难 了迥然不同的认识。叠溪地震发生的第二年,地质 以确定,野外难以追踪这条断层。因此,黄祖智等 学家常隆庆深入地震灾区开展了地震地质和地震灾 ( 2002)并不认可这种认识,坚持认为NW向的松坪 害考察,留下了《四川叠溪地震调查记》一书,成为 沟断裂是叠溪地震的发震断裂。王萍等(WangPing 见证当时地震震害和地震地质的最有价值的史料。 etal.,2011)则详细调查了叠溪地震区地震堰塞湖 20世纪70年代,国家地震局西南烈度队、四川省地 地层的软变形特征,在沙湾村不同高度识别出了7 震局地质地震队对这次地震做了野外考察,各自绘 个震积层(seismites),这些变形层都是由地震、滑 出了地震等烈度线图,分别以近东西或北西南东向 坡、泥石流等引起的。通过地层砂岩光释光(OSL) 14 等轴状为特征。20世纪80年代,四川省地震局组 和有机物质 C测年分析结果,确定这些古地震事件 织调查了叠溪地震的地震灾害、发震构造等,也绘出 主要发生在距今20~26ka。这个结果证实了叠溪 了地震等烈度线图,并出版了《一九三三年叠溪地 是一个强震频发区。 震》一书(四川省地震局,1983),明确提出高原内部 对叠溪地震发震构造存在如此不同的认识,主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