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文言虚词详解.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常用文言虚词详解

常用文言虚词详解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则   1.用作连词,可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