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境界范畴的历史演变及其基本理论特质——中国哲学精神管窥.doc

境界范畴的历史演变及其基本理论特质——中国哲学精神管窥.doc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境界范畴的历史演变及其基本理论特质——中国哲学精神管窥

境界范畴的历史演变及其基本理论特质——中国哲学精神管窥 ? 56? 境界范畴的历史演变及其基本理论特质 —— 中国哲学精神管窥 李明 内容提要:境或境界在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范畴体系中占居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目 前,学界对境界元理论17题尚在探索,同宇宙论,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相对照而言,境界论 还未形成比较系统,成熟和完备的理论模式.而且,由于其基本特性与内涵相当复杂,加之观 照视角不同,学者们对境界的理解还存在着很大分歧.而从历史主义角度出发,则有助于对 其内涵与基本理论特质给予深入地把握.为此.本文通过对境或境界范畴在中国古代典 籍,佛教经文以及文艺评论中的原有涵义进行探掘和梳理,揭示其由常识性语言依次经过佛教 用语,美学范畴,最后上升为哲学概念的逻辑进程,进而透过境界范畴的自身发展过程及其 所展现出的种种延伸性特征,探究其哲学层面的内涵与基本理论特质. 关键词:境界内涵理论特质 作为与重知型的西方哲学大为迥异的另一种哲学形态,中国哲学自其源起之始,就把理论焦点聚注 于人生问题,历代哲人都致力于探悟人生真奥,追寻人生意义,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人的终极关怀. 正如当代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揭橥人生论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时所言:人生论是中国哲学之中心部分, 其发展也较早……人生论实是中国哲学所特重的.可以说中国哲学家所思所议,三分之一都是关于人 生问题的.世界上关于人生哲学的思想,实以中国为最富,其所触及的问题既多,其所达到的境界亦 深.①其中,境或境界在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范畴体系中就占居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使人生境界 思想成为中国人生哲学的理论核心,以致于有学者径直把中国传统哲学称为境界形上学或境界哲 学或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然而,境界或境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真正进入哲学家族却是上个世 纪以来的事情.对其进行的专门研究工作在学界尚未充分而全面地展开.而且,由于其基本特性与内 涵相当复杂,加之观照视角不同,学者们对境界的理解还存在着很大分歧,特别是对其涵义在历史演 进中的逻辑关联及其种种延伸性特征背后潜隐的基本理论特质探揭得尚不够充分.为此,笔者拟通过 对境或境界范畴在中国古代典籍,佛教经文以及文艺评论中的原有涵义进行探掘和梳理,按照历史 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揭示其由常识性语言依次经过佛教用语,美学范畴,最后上升为哲学概念的演进历 程,进而探究其哲学层面的内涵与基本理论特质.与此同时,我们透过这一范畴视窗,得以窥见中国哲 学之根本精神. ①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65页. 境界范畴的历史演变及其基本理论特质?57? 一 ,中国古代典籍中境,界及境界 首先,我们考察境与界的字义.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境一般有三重含义:一为疆界,二为所处 地方,三为境界.界则一为边境,二为界限,也可释为毗连,离间,分划等.在《说文解字注》中,境与 界则由竟见其释义:竞,俗本作境,今正.即以竟为境最早的本字.又界,竞也.进而,我 们看到其中对竟的解释:竟,乐曲尽为竟.从音儿.(同上书,第102页)由此可见,境与界的原 始本意中有时间上的终结,完结之意蕴,后来又引申为空间上的边界,疆界之义,这一点从段玉裁对竞 所作的注释中可以看到:竟:曲之所止也.引申之凡事之所止,土地之所止皆日竞.毛传日:疆,竟 也.俗别制境字,非.(同上)这种引申用法在古代典籍中经常出现,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下》:臣 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诗经?周颂?思文》:无此疆而界,陈常于时夏《论衡?书虚篇》: 钱唐之江,两国界也.《史记?张仪列传》卷七十中将境与界连用:今秦与楚接境壤界.至于二字 合为境界一词仍是指国土疆界,界限之意.如在刘向《新序?杂事》有:守封疆,谨境界.郑玄笺《诗 ? 大雅?江汉》:召公于有判戾之国,则往正其境界,修斯理. 以上所见均是境,界以及境界作时间上的终止,完结或空间上的边界,界限,疆域之意,还是 一 种形象具体的表征事实的物质时空概念.而在《庄子》和郭象的《庄子注》中,我们则发现境已经涵 蕴着一种价值意味,有时指价值或评价中的界限,分际,有时则标志某种精神空间或心灵世界,甚至是精 神状态性终极境界.《庄子?逍遥游》讲道: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 分,辨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庄子?秋水》中又有:且夫知不知是非之境,而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 负山,商蛆驰河也.这都是价值与评价层面抽象的分际,界限之意.在《庄子注?注序》中,我们看到: 至仁极乎无亲,孝慈终于兼志,礼乐复乎己能,忠信发乎天光.用其光则朴其自成.是以神器独化于玄 冥之境而源深流长也.《逍遥游注中亦道:天下虽宗尧,而尧未尝有天下也,故窖然丧之,而尝游心于 玄冥之境,虽寄望万物之上,而未始不逍遥也.②这里的玄冥之境,绝冥之境就是一种具有

文档评论(0)

ligennv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