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药研究与评价总结
第一章 总论( Introduction)
药物: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有目的的调节机体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证、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对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适应症的药品注册按照新药申请的程序申报。
新药研究与评价的任务:探讨新药筛选、新药研究的技术要求与规范、新药申报资料形式要点等实务的课程。
主要内容:新药的药学研究
临床前药理、毒理学研究
新药临床研究
新药研究中的统计学
药品注册
药品上市后再评价
青霉素发现及其发展
Alexander Fleming
Howard Walter Florey
Frnst Boris Chain
对大多数G+细菌(球、杆菌)和Gˉ球菌有强大杀菌作用,对Gˉ杆菌作用弱
多数细菌对青霉素G不易产生耐药性,金葡菌与青霉素G反复接触后易产生耐药性。金葡菌产生一种β-内酰胺酶(青霉素酶),使青霉素的β-内酰胺环裂解成青霉噻唑酸,失去抗菌活性。某些Gˉ杆菌也能产生β-内酰胺酶,故对青霉素不敏感。
口服吸收少,遇胃酸易分解。肌注吸收迅速而完全,约30分钟血药浓度达峰值,t1/2约为0.5~1小时,有效血浓度维持4~6小时。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脑脊液中浓度低,大部分原形经肾排泄。
长效制剂:普鲁卡因青霉素(procaine penicillin)和苄星青霉素(benzathine benzyl penicillin)。
主要用于治疗以下感染性疾病:肺炎双球菌感染,化脓性链球菌感染, 脑膜炎双球菌感染, 草绿色链球菌感染,G+杆菌感染, 淋球菌感染, 螺旋体感染
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血清病样反应、皮肤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机制: 由青霉素本身及其降解产物产生,不同抗原决定簇引起
过敏反应防治: 预防过敏性休克,询问过敏史,皮肤过敏试验
第二节 新药研究与评价基本步骤: 筛选 → 药学研究 → 临床前研究 → 临床研究 → 新药
新药研发特点:投资高,周期长风险高,利润高竞争激烈
1.新药研发选题步骤
第1步:科学和技术上是否可行进行分析(科学性)
第2步:国内外进展情况调研(创新性)
第3步:对经济、社会效益进行分析(效益性)
第4步:对项目的客观可能性进行分析(可行性)
新药研制主要分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过程。
新药临床前研究内容:药学研究,药理学研究,毒理学研究
2.新药研究主要内容—药学
原料药生产工艺研究
制剂处方及工艺研究
确证化学结构或组分研究
质量研究:包括理化性质、纯度检查、溶出度、含量测定等
质量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
稳定性研究
临床研究用样品及其检验报告
产品包装材料及其选择依据
3.新药研究主要内容—药理毒理学研究
(1).药理学内容:
①药效学试验:主要药效学试验,一般药理学试验
②药动学试验
(2). 毒理学研究
① 急性毒性(Acute toxicology)
② 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ology)
③ 特殊毒性(Special Test):致癌实验(Carcinogenesis test),致突变实验(Mutagenesis test),致畸胎实验(Teratogenesis test),依赖性实验
治疗局部疾患且方中不含毒性药材或有毒成分的第三、第四类外用药, 一般可不做长期毒性试验。但需做局部刺激试验、过敏试验,必要时需做光敏试验。
可能影响胎儿或子代发育的药物,除按一般毒理学要求进行试验外,还应增做相应的生殖毒性试验 (reproductive experiment) 。
4.新药临床试验
(1). 进行临床研究应具备的条件
申报临床研究并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SFDA)局批准,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
(2). 临床试验分期
I 期:为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主要观察人体对新药的耐受性(tolerance)和药动学规律,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II期:为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主要对新药有效性及安全性作出初步评价,并推荐临床给药剂量。
III期:为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应遵循随机对照原则,进一步评价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IV期:为新药上市后的监测,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进一步考察新药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尤其注意罕见的不良反应)。
第三节 新药研究与评价相关法规
一、新药研究与评价的国际规范
美国——FDA、PMDA(日本),欧盟新药审评机构——EMEA
包括:
人用医药产品委员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