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一抹麻香颤心弦一锅红艳沸人间.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抹麻香颤心弦一锅红艳沸人间

一抹麻香颤心弦一锅红艳沸人间   关于四川饮食特色,人们的第一反应即是“麻辣”二字。在采访四川省美食协会副会长麦建玲和川菜大师彭子渝时,他们不约而同地认为,“巧用辣,善用麻”才是“麻辣”这一说法的正解。 何物麻?花椒。 何物辣?自不必说。 麻:源自花椒的味觉震颤 收花椒的不易 汉源花椒,是四川人一致认可的代表。这里出产的花椒,色泽丹红,粒大油重,芳香浓郁,醇麻爽口,在唐代即列为贡品,称之为“贡椒”。《汉源县志》记载:“汉源花椒……列为贡品……官斯士者,每年除人贡外,以囊印记分遣,得者莫不以不贵也。”此椒地位,或由此可见一斑。 清溪镇,是汉源最主要的花椒产地。每年立秋时节前后,这里的空气中充盈着花椒特有的香味。晴天里,到处可见农户背着竹篓匆匆而过,里面盛着红褐色的花椒。 花椒味道好,来之却不易。首先是种植。需要经过水选、去油、垄地、次年移栽等过程。再者,为保证花椒的色泽味道,在花椒的采摘中,只能用“掐”的方式,将花椒与枝条相接处掐断,不能手指直接去捏花椒,更不能碰触花椒的芽孢,否则次年这一根枝条就不会结出花椒了。采下的花椒,要先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阴干,然后在一个好晴天里晾晒,时间不能超过一天,不然花椒的品质会受到影响。“一个太阳晒干的花椒最好(一个太阳意指一天),”是当地农户们对花椒晾晒的统一认知。 晾晒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花椒上的油泡易破的特性(油泡破后麻油会渗出并沉淀在花椒上,影响口感和外观)决定了它不能像晒谷子那样可以不时拿一个耙子翻动以使晾晒均衡。只有等太阳下山后,花椒慢慢散去热度后,才能收回家。“若是心急等不完散温,收回去的花椒易坏。虽然现在很多人用烘焙的方式来代替阳光,但我觉得还是太阳晒出来的花椒味道要更醇厚些。晒好后要用塑料袋密封保存,来年食用味道不会变,且越久越香。”椒农李叔如此说。 8月,成都的街上会有挑着担子卖花椒的农民身影,不时停下来,一边称花椒给客人,一边满脸骄傲地夸着自家的花椒是多么的够味。这些进入了家庭的花椒,或许会被做成一道最普通,却又是最经典的一道川菜――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的经典 麻婆豆腐,一道起源于清代末期成都万福桥头“陈兴盛饭铺”老板娘无意之作的经典菜品,在百年后依然广受欢迎。麻、辣、烫、香、酥、嫩、鲜、活,是对这道菜的八字诠释。 人们吃这道菜时,味蕾首先接触的就是花椒。花椒的品质,就显得至关重要。品质好的如汉源花椒,一口下去,全身一抖,身心通泰,麻到位,爽到位。若是不好的花椒,麻味卡喉,令人气紧,食客怎会有继续食用的心情? 当年的万福桥食客,曾有人这样形容对麻婆豆腐的喜爱:“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促使麻婆豆腐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人们可以在超市里购买各种品牌调制好的袋装麻婆豆腐调料,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即可做出一盘味道不错的麻婆豆腐。然而,若是有时间,我们还是更愿意用食材的本身,做出一道最原味的麻婆豆腐。 辣:煮沸人间的红尘 麻,是川菜的一大印记。 而辣,则是川菜的火红图腾。 汉源之于花椒,犹如牧马山之于辣椒。产于四川双流县牧马山的二荆条辣椒,这种辣椒,椒角细长,椒尖有J形弯钩,煎油时色泽红亮,红油会自动向盘边沿溅射上爬,口感辣度适中,蕴含着丰富的维生素、胡萝卜素、抗血酸等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和物质。因其良好的口感,二荆条辣椒成为四川火锅中的重要配料。 火锅的起源 炎热的夏日,一顿火锅配冰啤;寒冷的冬日,围着火锅摆龙门阵。四川人对火锅的挚爱,不分季节。四川作家李■人曾写到:“吃水牛毛肚的火锅,则发源于重庆对岸的江北。最初一般挑担子零卖贩子将水牛内脏买得,洗净煮一煮……于担头置泥炉一具,上置分格的大洋铁盆一只,盆内翻煎倒滚着一种又辣又麻又咸的卤汁。于是河边、桥头的一般卖劳力的朋友,便围着担子受用起来。各人认定一格,且烫且吃,吃若干块,算若干钱,既经济,又能增加热量……” 这种较为粗犷的火锅食用方式,在时光中不断精细化。民国23年,重庆有一家小饭馆将火锅从担头移到了桌上,分格铁盆换成了赤铜小锅,卤汁和蘸水改由食客自行搭配。到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火锅日益兴盛,官场要员、金融巨头等以吃火锅为时尚,更有人自己经营火锅店。新中国成立后,火锅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如成都的鸳鸯火锅、肥牛火锅、滋补火锅,温江的豆花火锅、宜宾的烧烤火锅、长宁的竹荪火锅、西昌的酸汤鸡火锅等,近年更是出现冷锅鱼、鲍鱼火锅等,创造了新的口味,营养、口感、美味兼备。简阳的“海底捞”火锅店更是以其独特的味道和周到的服务在全国享有盛誉。 火锅浑身上下都是中国文化 一锅地道的火锅,麻辣与鲜甜、清香与醇厚互相融合。有人简称为“一辣、二甜、三回味”,滋味浓厚,回味悠长。它的盛行,有着深刻的意义。易中天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