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不同施氮量与种植密度对小麦新品种阜麦8号产量影响.doc

不同施氮量与种植密度对小麦新品种阜麦8号产量影响.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不同施氮量与种植密度对小麦新品种阜麦8号产量影响

不同施氮量与种植密度对小麦新品种阜麦8号产量影响   摘 要:为了研究阜麦8号的最佳施氮量和最适宜的播量,制定合理的栽培措施,为实现高产高效提供理论依据,进行了阜麦8号的施肥与播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氮素的增产效应大于密度,增施氮肥能明显增加产量,增加密度也能增加产量,但二者增加到一定范围时,二者的互作较显著。研究探明阜麦8号最佳产量的施氮量为205.5kg/hm2,种植密度为375×104苗/hm2。 关键词:阜麦8号;施氮量;种植密度;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5-29-02 阜麦8号是阜阳市农科院小麦研究室1999年以小偃9403为母本,以漯麦4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多年选育而成,2011年9月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皖麦2011008)。阜麦8号为半冬性品种,适宜种植区域广泛,在安徽省淮河以北小麦主产地区均可推广应用。阜麦8号具有较多优良性状和较大的增产潜能,2007-2009年省区域试验,2a平均单产592.5kg/667m2(最高试点714.6kg/667m2),比对照皖麦50增产6.8%。2009-2010年在安徽省生产试验中,平均比对照皖麦50增产7.2%。2012年在安徽省部分县(市)区进入省小麦“良补”生产,预计今后几年会有很好的推广势头。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2-2013年在阜阳市农科院门前试验地进行,试验地势平坦,地力均匀,土壤为砂姜黑土,前茬作物为大豆。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施氮水平(A)为主处理,设4个水平,分别是设置4个施氮水平:112.5kg/hm2 (A1)、216kg/hm2(A2)、205.5kg/hm2(A3)和285kg/hm2(A4),4个播种密度:225×104苗/hm2(B1)、300×104苗/hm2(B2)、375×104苗/hm2(B3)和450×104苗/hm2(B4)。3个重复,采用9行区,行长5m,行距0.25m,小区面积为11.25m2 1.3 试验过程 供试品种为阜麦8号,底肥施用三元复合肥750kg/hm2(A1施氮水平),底肥与追肥按7∶3施用,底肥于10月16日整地时翻土施入,次年3月16日拔节孕穗期追肥施尿素。5月25日分小区收获脱粒,晒干称重。期间3月5日打除草剂1次,4月28日治蚜虫1次,管理同大田生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结果 阜麦8号的产量情况见表1。 表1 阜麦8号的产量结果 [处理\ 区组产量(kg) \折合产量 (kg/hm2)\Ⅰ\Ⅱ\Ⅲ\平均\A1B1\7.2\6.15\6.57\6.64\5 902.251 73\A1B2\7.17\7.17\6.6\6.98\6 204.475 47\A1B3\7.38\7.41\6.9\7.23\6 426.698 8\A1B4\7.29\7.65\7.8\7.58\6 737.811 47\A2B1\7.35\7.5\6.57\7.14\6 346.698 4\A2B2\7.5\7.5\7.74\7.58\6 737.811 47\A2B3\8.1\7.95\7.65\7.9\7 022.257 33\A2B4\7.71\8.61\8.7\8.34\7 413.370 4\A3B1\7.5\8.25\7.32\7.69\6 835.589 73\A3B2\9.3\9.06\8.4\8.92\7 928.928 53\A3B3\9.6\9.15\9.3\9.35\8 311.152 67\A3B4\9\9.3\8.7\9\8 000.04\A4B1\7.53\7.68\7.95\7.72\6 862.256 53\A4B2\8.58\9.6\8.7\8.96\7 964.484 27\A4B3\8.4\8.4\8.46\8.42\7 484.481 87\A4B4\7.77\8.61\8.04\8.14\7 235.591 73\] 2.2 显著性测验 详见表2。由表2可看出,区组间F=2.67F0.01,差异极显著;FB=18.72F0.01,差异极显著;FA×B=2.84F0.05,达显著水平。结果表明,播种密度和施氮量均显著影响小麦产量,且两者间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两因素中施氮量是导致产量变化的主导因素。综合考虑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等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阜麦8号的适宜播量为375×104苗/hm2,适宜的施氮量为205.5kg/hm2,说明在阜麦8号高产栽培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充分利用氮密互作效应,在提高氮素利用率的同时获得较高产量。 表2 方差分析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