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学中忧患意识.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史学中忧患意识

中国古代史学中忧患意识   【摘 要】忧患意识是对历史盛衰的辩证认识。中国古代史家历来有一种忧患意识。体现出史学家对社会的理解,对历史发展走向的思考,对历史盛衰认识的辩证的清醒意识,同时又是一种责任感。 【关键词】史学家;史学;忧患意识 中国古代史家历来有一种忧患意识。忧患意识体现出史学家对社会的理解,对历史发展走向的思考,对历史盛衰认识的辩证的清醒意识,同时又是一种责任感。这种意识,主要表现为对朝代、国家、天下兴亡盛衰的关注,以及对社会治乱、人民休戚的关注。这和史学的本质与功能密切相关,也是史学中人文精神的最集中的表现。史学家对历史的认识,往往和现实认识联系起来,史学家对于历史和现实的认识,常常反映出他们对于社会前途、命运的忧患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史家决心致力于历史撰述的一个思想基础。 先秦的经籍中充满忧患意识。《尚书》是一部忧患意识的教科书,三代的历史表明人君治理好社稷,一条重要道理即“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即殷鉴史观,忧患意识是殷鉴史观的核心。正如《酒诰》中说的“古人有言日: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今惟殷坠厥命,我岂可不大监于抚于时”。这样疏通知远,意在要保持忧世治世的观念,要行德政,要保民。《春秋》也是一部忧世的有为之作,它产生的社会效应是确切无疑的。孟子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这反应出孔子作《春秋》时的忧患意识。 《尚书》的殷鉴与稽古观念结合在一起,力图从前代衰亡中,寻找盛衰之故,体现出忧世之心。汉代司马迁把忧患意识凝合在《史记》中,以《易》的通变思想分析历史的变化,提出“见盛观衰”的问题,这是史家对历史的有意义的思维。他是从盛衰辩证联结上提出问题的。《周易“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里的“穷”是说事物到一定的阶段,变是一种必然。司马迁的论述和《周易》的思想是一致的:事物发展到了“盛”、“穷”的地步,就会产生阶段性的变化。人事的历史发展到一定的时期,到达“敝”的境地,必然要变。事物变则通,社会也只有在“承敝”之时进行“变”,方能顺应自然。司马迁用他的宇宙观分析历史上的变动,得出历史必变的结论,也是其忧世意识的具体体现。司马迁把历史盛衰作为一个过程来把握,他强调要从终始完整的历程去认识历史。《太史公自序》说,他著史是为了“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见盛观衰”。 司马迁撰述《史记》的时候,对汉武帝统治下的社会前途表现出种种忧虑。我们读《史记“宗室有士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的深深忧虑。司马迁处在西汉由鼎盛开始走向衰落的时期,深邃的历史眼光使他看到了这一社会变化,所以发出了“物极而衰,固其变也”的感叹。 唐代史学家吴兢也有大致相似的经历。吴兢生活在唐代武则天到唐玄宗时期,他目睹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同时也敏感的察觉到唐玄宗开元后期滋生起来的政治上的趋势。所以,他写出了著名的《贞观政要》一书。《贞观政要》以《君道》开篇,以《慎终》结束,反映出这位为被当时人誉为董狐式的史学家的忧患意识。这部书在晚唐以后的历代政治生活中产生了一定影响。唐宣宗曾经“书《贞观政要》于屏风,每正色拱手而读之”。辽、金、元、清四朝的最高统治者,都曾把《贞观政要》译成本民族文字,认真披览。 在二十四史中,有八部正史是在唐初修成,前后不过三十年。其修史大旨,是居安思危,以史为鉴。在中国史学史上,正史之修成为朝廷举措,并且形成制度,应该说始于唐朝。所以,正史之修是内在的要求,是力图要人君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以史为鉴。 贞观三年(629),李世民开始大规模修史,令德菜与岑文本修周史,李百药修齐史,姚思廉修梁、陈史,魏徵修隋史,魏徵与房玄龄总监诸代史。令狐德菜奏引崔仁师佐修周史,并总知类会诸史,十年书成。二十年,修晋书,房玄龄等三人为监修,参修者一十八人。唐太宗为《晋书》写的史论,强调要居安思危,借鉴历史兴亡,这也是魏徵史论中的主要观点。李百药与其父李德林同为史家,李百药深谙历史兴亡的经验教训,“以名臣之子,才行相继,四海名流,莫不宗仰”。所以,这一代的人君、名臣、史家,他们总结历史,其历史思想非常鲜明。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大规模的历史总结。从西晋到隋亡,这三百五十多年,正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的时期,汉民族经历了新的组合,朝代更迭频繁,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它给一代帝王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在隋末农民大起义后建立的唐政权,迫切需要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作为维持统治的借鉴,提醒统治者要居安思危。 而两宋时期史家的忧患意识,既有史家忧患传统的影响,也有时代情势的激发,所以显得十分突出。北宋积贫积弱,士大夫阶层的忧患意识显得格外凝重。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出了这种忧患意识的深沉境界。“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